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2024年,非洲西部的尼日尔突然翻脸。一纸军政府命令,把中国企业辛苦经营的油田、炼厂冻结查封,连高管都被“限期出境”。
一年前,中尼还在为新油管剪彩,现场掌声雷动;转眼间,厂区铁门紧闭,设备停转,员工被拒之门外。这不是偶然,是套路。
更讽刺的是,这套剧本,不只在非洲上演,欧洲也在照着翻拍,只不过,换了台词和化妆,更高级一些罢了。
中企走出去,常常是带着技术、资金和团队,帮合作国从零起步,把产业链一块块搭起来,等产业跑顺了,流程学会了,技术内化了,接下来就要面对一个熟悉的桥段——请你滚。
![]()
尼日尔的这出戏,是赤裸裸的舞台剧,幕后没有遮掩。欧盟的版本则更隐蔽,包装得像一场法律讲座。
中国电动车和电池企业最近几年在欧洲大火,产品销量节节攀升。
欧盟表面上欢迎,说是支持绿色转型,背后却早就设好了“技术转移+市场排挤”的双重陷阱。
先通过补贴政策吸引中国企业入场,但附带条件却让人一头雾水,比如:共享配方、开放关键数据。
你要拿补贴,就得交底细。等技术到手,立马启动所谓“反补贴调查”,一边指控你倾销,一边限制你准入,最后再借用《国际采购工具》,直接把你挡在门外。
比如医疗设备领域,中国企业早已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但欧盟却用条款限制采购,说是防止“市场依赖”。
可当初引进这些企业,不就是为了压成本、提效率?现在效率有了、成本降了,却突然说“太依赖你”。
这逻辑换成日常生活,就是:你帮邻居修房子,等房子修好了,邻居反手把你告了,说你知道太多。
无论是在非洲的粗暴驱逐,还是欧洲的“规则收割”,核心逻辑都一样:先用中国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完善本地产业链,等一切就绪,再通过行政、法律、舆论等方式完成“去依附”。这不是竞争,是一种制度化的“卸磨杀驴”。
这类操作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代,中国高铁技术出海时,也曾遭遇过“引进—合作—排挤”的流程。
项目初期外方热情高涨,合作紧密,但等技术一整合完毕,就纷纷退出合作,自立门户。你费力搭建的桥梁,最后成了别人独占的通道。
中国企业也不是没准备。
像宁德时代在匈牙利落地的电池工厂,看起来是全流程本地化,其实研发核心依然设在福建总部。
技术分层输出,哪怕你把生产线全拆了,也看不懂设计逻辑。这种“技术锁仓”模式,就是不让对方搞明白“灵魂代码”。
再看华为,当年被美国制裁,慌过,但没垮。靠着“备胎计划”,搞出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从芯片到系统全线备份,现在反而成了中国科技抗风险的样板。靠的是什么?不是合同,是核心掌握在自己手里。
很多中企现在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要在欧洲设限,我就在东南亚、南美建厂,分散供应链。
你要用美元卡脖子,那我就推动人民币结算,联合第三国搞金融绑定。你玩法律战,我就推自己的国际标准,把话语权掌握回来。
但话说回来,主动权不是靠喊口号喊来的,是技术实力、市场整合能力、金融工具的三重博弈。谁掌握了规则,谁才能决定谁能玩。
回头看,尼日尔这次突然翻脸,不是孤立事件,是某种模式的再现。
你看非洲,它说是“查税”;你看欧洲,它说是“调查”;可到了最后,目标都很清晰——把技术留下,把企业清走。
剧本没变,变的只是演员和舞台。今天是尼日尔,明天可能是某个东欧国家,甚至是曾经说好“战略伙伴”的老朋友。
与其总是等剧情演完再反应,不如从现在开始,改写剧本。
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输出,是有条件、有底线、有准备的双赢关系。谁掌握了底层逻辑,谁才有资格说“不”。
全球化重构的今天,最稀缺的不是资源,是信任。技术主权已经成为博弈的核心。每一次合作,都是一次“信任测试”。如果你不设防,就只能当一次性的“技术搬运工”。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写照。
结局早已写好,只是地点还没选定,演员还在试镜。谁会是下一个“尼日尔”?答案就在每一个被敲开的市场背后。
中国企业必须把握主动,才能在这场全球博弈中留住阵地,不再被迫演出“建厂-移交-出局”的老戏码。只有技术握在自己手里,规则写在自己笔下,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不被随意换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