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后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当“9元补胎”和“699元三包轮胎”的招牌纷纷倒下,一个残酷的现实浮出水面:在存量竞争时代,单纯依赖低价的生存法则已彻底失效。行业的出路,不在于更便宜,而在于创造更高价值。
![]()
一、断崖式下跌:一个时代的终结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一组数据,揭示了行业的凛冬:截至今年7月,全国在册汽修门店数量为38.2万家。短短三个月内,4.7万家门店黯然退场,日均倒闭数量高达522家。这并非缓慢的行业滑坡,而是一场剧烈的结构性出清。
“一条17寸的轮胎,三年前能卖450元,现在299元都有人抢着做。”郑州北环汽配城的张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扣除280元的进货成本和房租、人工等费用,每卖一条轮胎反而亏损20元。更令人唏嘘的是,当补胎服务被压至9元的“批发价”,深夜加收50元服务费却可能被车主怒斥为“黑店”。
![]()
低价竞争的尽头,是价值的消亡和行业的窒息。广东一家挂着“全天免费补胎”招牌的门店,开业仅四月便人去楼空,玻璃上贴着的“旺铺招租”成了无数挣扎者的缩影。
![]()
二、真相何在:客户未走,只是换了跑道
倒闭潮的背后,并非市场萎缩。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53亿辆,汽车后市场依然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真相是:客户和消费力都还在,但他们不再主动走进传统门店了。
首先,消费代际更迭,信任成为核心货币。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不懂车,也不愿深究技术细节,追求的是“一站式解决方案”和“确定性体验”。“我宁愿多花钱去连锁店,起码明码标价,不会被坑。”一位90后车主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当传统小店仍沉迷于价格战时,新消费者早已将信任置于价格之上。
其次,竞争维度升级,跨界“打劫”已成常态。十年前,轮胎店只需专注本职即可安稳度日。如今,汽服连锁、改装店、洗美店,甚至加油站都已涉足轮胎业务。这些新对手不仅数量庞大,更携带着传统门店不具备的系统性优势:标准化的服务流程、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能力、明码标价的透明体系以及舒适的消费环境。
最后,技术革命冲击,传统业务根基动摇。电动车的快速普及,正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汽修模式。无需更换机油、机械结构极大简化、维修频率大幅降低……这些都对以“油液、三滤”为核心业务的维修店构成了致命打击。
三、破局之道: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进化
在行业一片哀嚎中,一批敏锐的玩家已逆势增长,他们的探索为行业指明了出路。
上游厂家正从“生产商”进化为“生态构建者”。中策橡胶通过举办“最强技师”大赛,赋能终端门店,推动服务标准化;德国马牌则凭借“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安装”的新零售策略,精准解决用户痛点,实现业绩逆袭。
![]()
中游经销商正向“服务集成商”转型。有的汽配商则果断摒弃价格战品牌,转向高品质、高利润的国产轮胎,并构建前置仓网络,以高效服务赢得市场。自愈系轮胎家族则通过“四网联动”的C-UP新模式,帮助门店实现“零库存、高利润”的轻资产运营。
下游门店则用新模式激活流量,重塑价值。米其林驰加通过数字化工具和严格的SOP标准,大幅提升客户复购率;玲珑轮胎的“阿特拉斯卡友之家”以“货权革命”为核心,工厂持有库存,门店专注服务,构建共赢生态。更有河南优轮嘉园通过“第一视角直播”将专业能力可视化,实现“高利润,不讲价”;青岛大曼儿借力短视频,从轮胎销售拓展至汽保设备,年销破千万。
![]()
结语:零售为王,决胜终端
2025年,注定是轮胎渠道深度洗牌的一年。渠道的胜利,最终将取决于零售终端的胜利。在产能过剩与需求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产业链各环节必须重新定位:工厂应是生态规则的制定者,经销商是服务的赋能者,而门店,则必须成为专业的价值提供者。
行业正从“渠道为王”迈向“零售为王”。洗牌过后,活下来的,不会是价格最低的门店,而是最懂客户、能创造并传递独特价值的玩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