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金秋的北京,《人民日报》头版下方登了则寻人启事。
找的不是普通人,是朝鲜战场立了特等功的志愿军班长雷保森。
这启事被各地党政机关、部队转抄,动静不小。
可谁都没料到,这位被中央苦寻的英雄,正在郑州一家政府招待所里扫地。
![]()
他穿着粗布工装,握着扫帚,弯着腰把落叶扫成一堆。
招待所一位爱晨读的领导拿起报纸,瞥见上面模糊的戎装照片,又抬眼望了望窗外的“老雷”。
两个身影猛地重叠,领导心里咯噔一下。
就这么着,一段封了两年的传奇,被重新揭开了。
![]()
从黄河滩苦娃到战场机枪手
雷保森能走上战场,纯属被逼出来的。
1924年,他生在河南上蔡的雇农家庭。
黄河泛滥加上兵匪横行,童年的他没吃过几顿饱饭,逃荒、讨饭、睡破庙是常事。
17岁那年,他被抓了壮丁,半路侥幸逃脱,一路要饭到了郑州。
![]()
在一家饭铺里挑水、劈柴、刷锅,才勉强换口残羹冷饭。
1946年暮春,饭铺来了位负伤退伍的八路军连长。
连长吃面时聊起抗日沙场的事,说得神采飞扬。
雷保森听得入了迷,当晚就收拾包袱跟着老兵往山东走。
本来想快点找到部队,可一路打听,才在沂蒙山深处摸到华野九纵的连部。
![]()
连长看他瘦得皮包骨,但眼睛里有股不服输的劲,破例收了他当“小鬼”,让他给机枪班背弹箱。
在部队里,雷保森挺实在。
第一笔津贴全买了肥皂,给全班战友洗衣服,剩下的钱攒着寄给黄河岸边的老娘。
淮海战役打响时,他顶着炮火往前沿送弹药。
![]()
左臂被弹片削去一块肉,他仍死死护住弹箱,没让弹药受一点损。
凭着这股劲,他立了二等功。
渡江战役时,他已经成了机枪手。
抱着缴获的美式机枪,一夜扫翻三艘敌艇。
战友后来回忆,雷保森把机枪看得比啥都重,擦得锃亮,连睡觉都搂在怀里。
![]()
朝鲜战场:九人创下反坦克奇迹
1951年3月,26军奉命入朝。
雷保森所在的连队扼守七峰山299高地,这地方是敌军迂回铁原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关键。
4月23日清晨,晨雾还没散,美军12辆坦克就带着一个步兵连冲了上来。
当时的情况很不利,雷保森带的反坦克班就9个人,只有2支火箭筒、7捆集束手榴弹。
![]()
他们伏在雪沟里,看着坦克履带碾得碎石乱飞。
雷保森想了个招,让战友把绳索拴在火箭筒扳机上,自己匍匐着爬到离先头坦克不足30米的地方。
他猛一拉绳索,“咣”的一声,第一辆坦克的履带就被掀飞了。
后面的坦克瞬间被堵在原地,队形全乱了。
借着这个机会,雷保森接连扔出6枚手雷,又炸毁3辆坦克。
![]()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直接跳上坦克炮塔,揭开顶盖就往里面塞手榴弹。
右臂被子弹打穿,他随便用绷带缠了缠,接着往前冲。
两个小时的鏖战结束,全班一共击毁11辆坦克、1辆吉普,打死60多个敌人,自己这边竟没一个伤亡。
这个纪录,在志愿军步兵反坦克战斗里,当时是最高的。
![]()
战后,志愿军总部给雷保森记了特等功,朝鲜金日成首相还亲自给他颁发了“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他的名字和杨根思、黄继光一起,被刻在了平壤友谊塔上。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高光之后,他经历了更惊心动魄的事。
1952年5月的一次阻击战,他被敌军包围,身中7弹,胸骨都碎了。
和6名战友退到悬崖边,为了不做俘虏,他抱着机枪纵身跳下40米深谷。
![]()
部队找不到他的踪迹,只能把他列为“壮烈牺牲”。
军政委亲自写了悼词,26军上下戴了一周黑纱。
隐姓埋名扫地两年,勋章藏在木箱里
很显然,部队都以为他牺牲了,可雷保森命大。
崖壁上的树杈把他挂住了,第二天被一位朝鲜老乡救了下来。
辗转送到东北陆军医院后,医生从他胸腔里取出4块弹片。
![]()
但他的右肺萎缩了,右臂也落下残疾,再也没法上战场了。
伤好后,雷保森看着自己的残疾证,心里挺复杂。
本来想回部队,可后来发现自己这身体,回去也是累赘。
无奈之下,他揣着残疾证和300斤粮票,悄悄离开了医院,回了河南。
在郑州的省人委招待所,他找了份清洁工的活。
![]()
每天凌晨4点,他就起床拖地板、冲厕所、烧锅炉。
一个月工资21块,一半寄给老娘,一半接济牺牲战友的家属。
工友们觉得他不爱说话,背地里叫他“老蔫”。
有人嘲笑他瘸着腿扫地像“划圈”,他也不辩解,只是笑笑。
就这么默默扫了两年地,直到1953年那则寻人启事出现。
![]()
身份揭开后,雷保森“复活”的消息轰动了全国。
26军军政委李耀文亲自赶到郑州,一见面就抱住他说,部队找了他整整两年。
当晚,招待所小礼堂灯火通明,军乐队奏响《志愿军战歌》。
雷保森穿着打补丁的蓝布工服,重新戴上那枚浸过血的勋章,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中央后来要安排他去北京工作,被他婉拒了。
![]()
他说自己右手废了,文化又低,占着岗位不是明智之举,不如让给年轻人。
最后他回部队当了后勤部管理员,可还是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单位,把走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1957年国庆,彭德怀把他请上天安门城楼。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他是志愿军的骄傲。
他却只说,和那些永远留在朝鲜的战友比,自己做得还不够。
![]()
1963年,雷保森以正团职转业,又回了郑州,在国棉四厂当保卫科长。
夜里巡逻时,看到女工推纱车费劲,他还会上去搭把手。
80年代,他拖着病体走进中小学、厂矿,做了700多场报告,却只肯收一份讲课记录。
他说,只要孩子们记得历史,自己就没白讲。
2009年,雷保森病逝,享年86岁。
![]()
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旧木箱里整整齐齐码着3枚勋章,还有一沓发黄的《人民日报》剪报,全是1953年寻找他的启事。
他临终前交代儿子,把勋章捐给军事博物馆,让后人看看中国人站起来的脊梁是什么样的。
他们或许不知道,60多年前,一位特等功臣曾用同样的扫帚,扫过这片土地。
![]()
毫无疑问,英雄从不是高高在上的传说。
雷保森用一生证明,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