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会简单重复。
01
大洗牌
中国保险业新一轮洗牌开始了?
![]()
90后大概没听过,中国保险业曾有过8.8%预定利率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快速打开市场,监管和保险公司联手推出高预定利率产品,把储蓄变成保险。
银保渠道一路狂飙,个险代理人靠高息轻松获客,甚至有些当年卖的保单,现在还在兑付。
但好景不长,二十世纪末“降息潮”来袭,1999年保险预定利率直接从8.8%断崖式降到2.5%。
习惯了高息的消费者自然不买账,觉得2.5%的收益还不如存银行。
结果就是,保费增速从1997年的85%暴跌到2000年的-1.3%,保险业直接进入“寒冬”。
疼痛倒逼转型,行业开始告别“规模至上”,转向做差异化、能共担风险的产品。
![]()
现在看来,转型成功的玩家已经站稳脚跟:
中国人寿从“产品为中心”变成“客户为中心”,三季度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涨60.5%,稳居行业第一;
新华保险押注分红险,靠着稳健投资,三季度净利润涨58.9%,今年股价更是涨超50%,成了资本市场的黑马......
从行业整体看,2025年9月原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都涨了8%左右,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速超15%,复苏势头很猛。
![]()
信息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但行业洗牌的残酷之处就在这,有人往上冲,就有人跟不上,太平人寿或许属于后者......
02
赚钱了,客户却跑了
说起太平人寿,可是“民族保险的活化石”。
1929年在上海创立,初衷就是打破外资垄断。新中国成立后专营港澳及海外业务,2001年回归内地市场后快速崛起。
![]()
巅峰期的2005年还承过单笔5039.5万元的寿险保单,创下当时国内纪录。
现在它也还是中国太平集团的“压舱石”。
2025年三季度,集团四家核心公司合计保险业务收入535.59亿元,太平人寿就占了429.76亿元,足足80.24%。
单看三季度赔付能力报告来看,业绩确实亮眼:净利润113.29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8%,净利润同比暴涨379%,创下历史新高。
![]()
这背后,或许是太平集团重仓股在发力——据时代周报称,拓普集团、鲁西化工、东方电缆三季度分别大涨71.40%、40.97%、36.61%,太平保险也赚疯了。
但为什么说其掉队呢?
因为公司三季度只发表赔付能力报告,所以我们拉长时间线来看,这里有四个数据:
![]()
增速跑输行业:上面也说到行业9月原保险保费增速约8.8%,太平人寿原保费仅涨了3.9%,不仅远低于行业均值,还不如新华保险(22.7%)、中国平安(7.1%)等同行。
![]()
主营业务盈利承压:上半年净利润只涨了2.4%,还主要靠税收支出减少65亿港元撑着;要是剔除这个因素,税前利润反而同比降了37.9%。
市场份额缩水:从2024年底的4.5%降到2025年上半年的4.2%,而中国人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阳光人寿占比也上升0.41%,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
客户大规模流失:半年内个人客户少了55.92万,相当于每天跑掉近3100人;企业客户也从804个降到800个,B端业务也遇冷。
明明赚了钱,怎么客户和市场份额都在丢?
问题,或许出在“人”上。
03
一年换7位高管
太平人寿的管理层变动,简直像“翻烧饼”。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7位核心高管调整,涉及董事长、临时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关键岗位。
相当于高三这一年就换了好几个班主任,刚适应一个,就要送别,新的还没熟悉又要送别,人心如何稳下来?
![]()
2025年3月,在太平人寿干了24年、主导过个险转型和健康险体系建设的程永红退休,集团副总赵峰接任党委书记,还拟任总经理。
这位新负责人背景不一般,懂计算机,是位高级工程师,本来大家都期待他能推进太平人寿的数字化转型。
可没想到,才过了不到三个月,5月赵峰就调任海南省副省长,连总经理的任职程序都没走完,导致太平人寿出现“党委书记、总经理双缺位”的尴尬局面。
直到6月,副总经理王旭泽临危受命,出任临时负责人,才暂时稳住局面。
管理层这么折腾,带来的影响很直接。
决策推不动,战略频繁摇摆,员工没信心,资本市场也会变得敏感起来。
而太平人寿本身在推的转型,也有点“顾此失彼”。
转型的核心动作有两个:
一是缩减传统寿险、短期健康险等低利润产品,把分红险在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的占比提到了87.1%,全渠道来看,分红险占比91.3%;
二是“减员提质”,半年裁撤47家支公司及市场推广中心,代理人从22.61万人减到22.46万人,减少1412人。
分红险转型是行业大趋势,能提升价值率,这没错。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了,普通客户想要的传统保障产品没了,自然会选别家。
![]()
而且代理人是一线服务客户的关键,队伍一缩,销售触角变短,不仅难拉新客户,老客户也因为没人跟进服务而流失。
反观同业,新华保险、平安寿险大家都在抢渠道、扩服务,太平人寿却在收缩,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04
结语
行业洗牌还在继续,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难在哪?
其实不难,太平人寿有近百年的品牌积淀,也有集团的资源支撑,相信未来必会有翻盘的机会。
![]()
但用户流失,很大程度反映了太平人寿的产品逐渐变得没有吸引力了,在分红险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太平人寿必须想明白:
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又如何平衡“价值”和“规模”,既赚利润又留客户?
管理层如何保持稳定,让战略能持续落地?
在保险业“不进则退”的当下,短期的投资盈利撑不起长期发展,频繁的管理层变动也耗不起品牌信任。
这家百年老店能不能顶住压力,在转型中找到平衡点,重新跟上行业节奏?
或许未来一两年,就能看到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