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芙 —— 一场未被接纳的丧父之痛,让亲密关系陷入“寻父执念”

分享至

四十多岁的莉芙・厄尔曼站在窗前,凝望远方的海岸线。她拥有无数人艳羡的事业与光环,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无法填补的空洞——六岁那年父亲离世,那场从未好好完成的告别,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她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兜转,执着地寻找一个“如父亲般完美的人”。

她曾将父亲的照片藏在枕下,给天国的父亲写信,成年后更两度选择“父亲式伴侣”——先是与母亲口中“像完美父亲”一样的精神科医生结婚,后又与如导师般的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相恋。然而每段关系的终结,都让她更深地体会到:那个六岁时失去的父亲,终究无法被替代;而那场从未被接纳的悲伤,正持续消耗着她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

未完成的告别:被掩盖的童年悲伤,未说出口的再见

莉芙的父亲离世时,她只有六岁。记忆中,母亲与奶奶沉浸在各自的悲痛中,尖叫、哭号,仿佛在较量谁的哀伤更深,却没有人留意到角落里那个沉默的小女孩——她也失去了父亲,同样满怀恐惧,却连悲伤的资格都没有。

童年时期亲人离世的悲伤若未被接纳,会形成‘内心空洞’,日后所有关系都将试图填补这个空缺。莉芙那场未完成的告别,核心不在于“父亲离世”这一事实,而在于由此引发的情绪从未被正视、从未得到安放。家人的痛苦掩盖了她的感受,无人问她“你还好吗”,也无人拥抱她说“我知道你想爸爸”,她的悲伤成了“不合时宜的情绪”;没有正式的告别仪式,没有机会对父亲说“再见”,甚至没有机会确认“爸爸真的不会回来了”;母亲不断告诉她,父亲是“善良、睿智、完美的神”,却从未让她认识父亲真实的一面——那个有缺点、会犯错的普通人。

这场未完成的告别,将莉芙的童年悲伤永远定格在六岁。她既未能释放痛苦,也未能真正接受“父亲已经离世”的现实,只能将“完美父亲”的幻象深埋心底,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寻父之旅”。

创伤的泛化:从“寻父”到亲密关系的“执念陷阱”

父亲离世本是一次“意外的丧失”,是人生难以避免的痛苦。然而,由于未能完成告别,这份痛苦转化为深层创伤,在莉芙成年后的生活中不断泛化,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形成了难以挣脱的“执念陷阱”。

对“完美父亲式伴侣”的偏执追寻

文档中提到,莉芙“一直在寻找父亲,试图填补童年的空白”。成年后,她选择伴侣的标准始终围绕“母亲口中的完美父亲”——强大、有保护欲、能给予无条件的爱。她嫁给精神科医生,是因为他符合这一理想形象;与伯格曼相恋,也是因他能提供“父亲般的指引与庇护”。

然而,“寻父式恋爱”注定带来失望:无人能真正替代父亲,也无人能永远保持“完美”。当伴侣显露出缺点,莉芙的幻想随之破灭,关系也因此陷入危机——她所愤怒的,并非伴侣不够好,而是“他不是我想象中的父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