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浏览行业最新资讯,看看你错过了哪些近期要闻?
一、“十四五”时期威海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
11月12日10:00,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威海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健康威海建设、开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威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重点领域精准发力,补短板强优势,抓突破见成效,全力以赴推进各项规划任务落地见效。“十四五”规划的23个主要指标中,19个指标目前已提前完成,其他指标均在稳步推进中。截至2024年底,威海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0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7.5%,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
疾控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关键防线。“十四五”期间,威海市在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十四五”期间,威海市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系统重塑疾控体系,全面提升疾控能力,努力保持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不断推动疾控事业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疾控体系更加健全。威海市、区市疾控局全部完成挂牌组建,市、区市疾控中心和监督机构全部整合到位,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两个领域深层次互通互助,1+1>2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市所有公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公共卫生科,上下贯通的全市疾控工作体系基本建成。持续健全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与住建、民政、水务、公安、司法、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深耕协作,持续开展重点传染病技术支持、培训指导、疫情处置和筛查服务。与海关建立了口岸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健全完善了常态化协同、传染病应急、联合培训演练等10项合作工作机制。
疾控能力全面提升。强化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基本实现人员配备、房屋建设、仪器装备、职能落实“四个标准化”,各项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圆满完成全球公共卫生培训基地建设,制定了全市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计划,32个专科纳入重点专科建设名单。强化监测预警,建成“威海市数字疾控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应用,有效推进传染病防控数字化转型。强化应急处置,目前,市县建有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24支、队员164名,均储备了比较齐全的卫生应急物资,能充分保障全市紧急情况下流调、采样、消杀、检测等工作的开展。组建了威海市传染病疫情研判专家指导组,为决策提供核心智力支持。
疾控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防控各项重点业务指标均保持全省较前位次,艾滋病、结核病防制11个核心指标均超省定目标。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疫情整体保持平稳,艾滋病继续保持低流行态势,结核病防治规范有效,麻疹、乙脑、流脑、百日咳、甲肝、乙肝等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成功申报全国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化建设创优项目单位,提前完成城区20分钟、农村30分钟“预防接种服务圈”建设,启动威海市HPV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惠民活动。深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威海市获批2个省级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4家医疗机构成功入选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试点,获评2个省级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项目。
新闻来源:威海发布
争上游有话要说:
目前,各级疾控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已经颇有成效,不仅巩固了当前疾控工作成果,还为后续改革中的能力提升、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撑框架。标准化建设也为疾控信息化提供了硬件基础,针对目前疾控数智化建设的需求,争上游科技创新提出“智慧疾控”解决方案,依托我司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根据疾控工作需求,专为疾控部门打造一个标准统一、高效智能、各业务系统数据实时互联互通的高度数字化智慧中台,并重点搭建智慧监测、智慧预警、智慧执法及智慧应急等应用系统。智慧监测系统将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源头数据统一采集、自动采集,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疫情监测信息同步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传染病监测全病程信息闭环管理;智慧预警系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在线实时监测监控、态势感知,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实现监测预警全链条、全过程闭环管理;智慧执法系统以“现场”+“非现场”的执法模式实现全程监管、监测数据精准分析、违规行为高效处置,有效创新监管方式,丰富执法手段;智慧应急系统依托GIS地图服务进行定制开发,事发地点定位、事件信息和资源展示等功能,以便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平台利用先进的算法模型进行深度挖掘,有效缩短从疫情发现到响应的时间窗口,可实现从防控数据收集、质控,到应用再到数据安全的闭环管理,全方位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精准、高效地开展。
二、白云区“五废共治”见实效,打造“无废城市”新样本
作为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广州市白云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日均产生生活垃圾4000吨、年产生建筑垃圾约2400万立方米、超8000家工业固废产废单位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凸显等多重治理压力。近年来,白云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市“无废城市”建设有关部署,以“五废共治”为主线,系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功探索出一条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路径,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智慧赋能生活垃圾治理,构建资源循环新体系
白云区创新打造“智慧城管”平台,利用近千个AI摄像头实现垃圾分类全时段智能监管。
二、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氢能运输引领绿色转型
面对建筑垃圾偷倒乱象、资源化处理技术瓶颈与用地矛盾等困局,白云区依托2.8万个城市部件、9.1万台(套)感知设备,建成全国首个全域覆盖的“数字孪生城市”,通过153个AI卡口、450支“慧眼”和25台无人机矩阵,实现对建筑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三、危险废物实现安全高效处置,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在危险废物治理方面,白云区建成华南区域综合性危废处置中心,年处置能力达27.55万吨,涵盖34大类危险废物,成为广州市规模最大、处置种类最全的危废处置项目。完成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升级,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原来的0.97万吨/年提升至3.5万吨/年,服务范围覆盖全市4000余家医疗机构。
同时,白云区创新构建指挥监管体系,推出“危云管”智慧平台为小微产废企业提供环保管家服务;建成全省首个城乡医疗废物智能收集体系,在24个镇街设置27个点位、54套智能收集柜,实现“智能投放+专业转运+集中处置”的新型收运模式,覆盖千余家小型门诊。该区还推动1500余家机动车维修企业全覆盖免费安装危险废物智能传感设备,旨在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监管效能。
![]()
四、农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在农业固废治理方面,白云区年均利用秸秆7700吨,综合利用率达98.77%;形成“村回收-镇街运输-区供销社暂存-区农业部门统一处理”模式。
未来,白云区将继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为广州乃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新闻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
争上游有话要说:
医疗废物管理是打造“无废城市”的重要一环,随着科技浪潮袭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医疗废物监管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医废处理和监管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医废处置机构及监管部门进行繁杂的工作流程,收集、称重、记录、转运、交接等等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对基层工作者本就紧缺的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争上游提出了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智慧卫监的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管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提高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效率。争上游科技重点研发搭建了医疗废物追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针对医疗机构研发的医疗废物院内追溯系统,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从产生、收集、暂存、出库的交接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针对医废处置机构研发的医废处置公司追溯系统,帮助处置公司实现医疗废物从医疗机构暂存点收取、运输、焚毁的信息化管理;以及针对监管部门研发的卫生、生态监管平台,可实现卫生、生态监管部门对区域内的医疗废物处置进行智慧化监督管理。
三、加强供水单位卫生监督 护卫饮用水卫生安全
为加强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确保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根据2025年生活饮用水卫生省级随机监督抽查工作的要求,经开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于近期对辖区内二次供水单位开展卫生随机监督抽查。
![]()
本次随机监督抽查共涉及10家二次供水单位,重点对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是否做好防护、周围环境是否干净整洁、储水设备是否定期清洗消毒、水质检测报告是否有效且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直接从事供管水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并开展相关卫生知识培训、供水单位是否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发现,各单位资料齐全,并按照要求进行公示。同时,区公卫中心还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这10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水质检测,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饮用水水质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经开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强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供水单位卫生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新闻来源:常州卫监、常州经济开发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
争上游有话要说:
城市供水管网一般只能满足5-6层楼的供水需求,更高楼层必须依赖二次供水设施,若管理不善(如未定期清洗消毒、设施老化),二次供水易成为水质污染的“最后一公里”,可能导致杂质、红虫甚至介水性疾病。随着高层住宅增多,二次供水的运维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为了缓解监管人力不足的问题,争上游科技提出了“二次供水系统管理平台”解决方案,着重将水质监测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到二次供水管理中,为每一个二次供水设备“量身定制”一个“身份证”——二维码。监管人员和用水群众都只需要扫码进入小程序,就能看到二次供水设备的具体信息公示,包括设备名称、所属单位、相关证照、设备运维人员的健康证明、设备状态等;以及设备的运维记录,包括日常运维、水质快检等信息记录。通过该系统,不仅可以节约监管人力,还可以落实供水单位的主体责任,有效保障供水设施设备安全。同时居民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对不合规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举报反馈,有效提高公众对用水健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除了二次供水外,系统也可应用于集中式供水、现制现售水、直饮水等供水设备的卫生安全管理,为居民饮水安全提供全链条的监管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