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结合真实踩坑经历,拆解公众号限流的核心诱因,分享评论区筛选的避坑技巧,帮你避开隐形雷区,让内容流量更稳定。
![]()
微信公众号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某篇文章的阅读量被推到几千或者一两万的时候,突然出现被“限流”。
“限流”的主要特征:在“公众号助手”后台刷新数据的时候,数据突然不增长,最多也就是个位数增长,那么,这就有可能是被“限流”了。
公众号在“订阅制”时期,并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但是自从微信公众号开始“个性化算法”推荐后,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微信公众号就会出现“限流”,实际上其他内容平台也会出现这个情况,只不过微信公众号的作者数量多,所以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儿突兀。
作为公众号作者,看到某篇文章突然被“限流”,可能很容易慌了,就各种找原因,但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个遍,也没发现问题,最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公众号出现“限流”情况,很有可能与文章本身无关,而与“评论区”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公众号作者在“精选”留言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自己提前过一遍,对于“被屏蔽留言”更是要注意,这说明系统可能判定这些留言可能有问题,这种放出来的话,可能就会对流量有影响。
“评论区”是社区产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不亚于内容本身。就像网易云音乐的“神评论”和网易新闻的“神回复”,用户不看文章/音乐,直接拉到底部去看评论,可能会看到非常多有才的网友们,评论区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当用户被文章中的情绪所影响后,他就急于在“评论区”找到同好或者反对意见的人。
作为运营公众号的作者,对于“评论区”也需要非常重视。每每在后台看到有不认识的网友在文章下方留下几百字的长篇评论后,我都会认真对待,也感慨于网友与文章本身产生的“链接”,所以,对于用户在公众号文章后面的留言,我都会尽量放出来。
但是,我就在“评论区”踩坑了。
这事儿我是怎么发现的呢?有次某篇文章的阅读量增长得特别快,很快就被推到2万多,看这个情况,我认为阅读量能很快到10万+,然而,就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突然阅读量就停了,怎么刷新数据都不动。
![]()
我就意识到文章是被“限流”了。我就去看其他平台的情况,好像数据也没问题。既然文章没问题,那原因可能出在别的地方,比如,文章内容的“延伸区”,那就只能是“评论区”。实际上这篇文章的评论量也长得很快,一般我看没啥问题的评论,都会放出来,甚至有时候“已屏蔽留言”的评论,我看着合适也给放了出来。
可问题就出现在“评论区”这儿。不过,虽然我知道是“评论区”出的问题,但我并没有去找具体是哪条的BUG,要从几十条评论中仔仔细细地去找“问题”,还是蛮难的,我个人也觉得没啥意义,重新更新新的文章就是了,很有可能你千辛万苦找到是哪条留言导致的“限流”,删除了也不会重新推流,所以没什么好找的。
过段时间后,我去后台看数据就特别明显,这篇文章的数据是直接“断崖”。
公众号作者也可以从这一点来判断文章是不是被“限流”了。我另一篇文章也是这个情况,数据突然从天上掉到地下,也是因为评论区。
![]()
后面我就学会了一点,评论区的内容,一旦感觉到不合适的,就不放出来,保证安全第一。
有篇文章有400多条留言,只有200多条被放出来了。这篇文章的数据就比较正常,没被“限流”,后面流量还一直在推。
![]()
很多人在找不到“限流”的原因后,习惯把原因怪到平台身上。其实没必要,既然在某个平台上运营,就应该遵守它的一些基本规则,你只能去适应它,而不是它来适应你。
“去中心化”的微信公众号,确实容易让作者“摸不清头脑”,但换个角度来看,它不像其他平台那样搞内容的导向性,也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由创作”的特点。
没有明晰的创作规则,任何人都可以创作,什么内容都有可能爆火,而不是什么热写什么。截止到目前为止,微信公众号是众多内容平台中,唯一没有“热度榜”的平台,因为“热度榜”就意味着平台会有导向性,公众号作者会不自觉地按照“热度榜”来写作,而微信并不希望这样。
公众号作者也需要有“翻篇”能力,一篇文章没火或者被“限流”,就应该进入到下一篇的创作当中。实际上一篇文章推送完以后,就是一个人的观点、逻辑、故事等完结的时刻,没必要再过度纠结流量不流量的,流量也不是你说了算,是平台说了算。
总之,好好写就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