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湖滨银泰in77 D区1层开启大规模调整工作,将会进一步扩大国际高端化妆品业态,同时地下连廊率先完成焕新,上周前往探班时路过,有一点小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倒不是说做得有多好,而是一个区域的小规模调整,让我看到项目在商业规划打造方面的基本功,而这恰恰是当下很多项目所缺失的。
2018年正值主题场景盛行的那几年,in77对C区B1层下沉式广场区域以及C、D两区地下连廊空间进行过一次日式主题街区空间塑造,面积达1000㎡,引入了娃娃机、电玩、互动游戏等体验业态,足以吸引到精准的年轻客群。
![]()
随着这几年项目的持续调整和发展,即使是更具年轻活力的C区,也已引入了不少韩潮、潮玩等当下炙手可热的品牌提升氛围。另一方面,湖滨商圈的湖滨88、工联CC等项目则在ACGN业态方面发力,与in77形成错位,而电玩游戏等与ACGN具有强关联的娱乐体验业态足以进入到更为融洽的氛围环境中去,再置于该区域似乎已不再合适。
![]()
此次调整,项目打造了一个以香氛、配饰、生活小物为主的生活方式氛围区域,与上图一比,已经是截然不同的观感。
![]()
对于商场端而言,能够引入足够多的国货香氛等业态品牌,承接D区国际化妆品牌为主的定位基调,丰富消费选择,当然可以同步提升收益。
不过对于消费端而言,我刷到社交媒体上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来自此前娱乐体验类的细分忠实用户,以及对香氛等业态无感的客人,当然这在xhs上是再正常不过的,我随便同步发什么项目的调整动态和案例分析,评论区几乎都会翻车,没有人能取悦任何人。
站在行业视角,这不是我的话题点,对于这个案例,我只想聊一件事,那就是in77在打造小区域规划时所展现出来的基本功。
在此之前,还有个小背景,就是在购物中心为主导的当下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以及非标案例,期望通过局部区域的规划,来进行更为灵活的招商合作,即使合作模式不同,但从最终的呈现形式看,几乎已经与过往的百货商场无异(我在做百货招商期间,半年属于长合同,放现在叫慢闪店)。
但是,可能是由于百货走弱得过于迅速,以至于很多其在商业规划、运营方面值得推崇的优点没有得到传承,这些我们其实在大家都很喜欢的日本、泰国等项目中都一直有呈现。
in77作为有百货底蕴的开发商,这方面的打造则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不少留存下来的手法。
首先作为一个地下通道,本身结构简单规整,因此也不玩花活,以边厅结合中岛、环形动线的形式进行整体规划。
再具体一点,首先看“天、地、墙、柱”。吊顶方面,整体简洁明亮,以灯带勾勒出动线,并与铺位形成呼应,这是非常基本的手法。但其实很多项目中,原始的灯带设计和实际的店铺无法做到呼应,原因在于设计师的规划没有能够在实操端得到延续和践行。
![]()
地面方面,能看到除了商场铺设的地砖外,品牌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店铺区域铺设地板,不同品牌的地板颜色会有不同,但厚度尺度统一,保持了整体的协调性。甚至一侧边厅全部铺设了地板,而另一侧则保留或替换了地砖,这种局部的统一性也是有必要的。就这一个简单的环节,上海某话题非标项目几乎是让品牌方随意为之,看得完全不能忍,项目方的统筹力几乎为零,如果仅谈理念就足够的话,广告公司也能做商场,商业打造的水准从何谈起。
![]()
![]()
墙面、柱面,都是给品牌打造道具、陈列的区域,同样可以看到边厅保持了高度、规格的相对统一,比如都采用了背板式高柜以减弱这个本就层高较低区域的厚重感,照明则全部采用顶部规则布局的射灯。
![]()
甚至沿铺位线的道具尺度都尽可能保持相对的协调,我相信这都是项目方的要求使然。
![]()
中岛方面,包柱有明确的形象展示区域和产品陈列区域,并控制整个柱子的尺度以确保空间通透性;稍显不足的可能是没有针对柱面做定向照明,导致形象展示程度有所缺失。
![]()
logo方面,边厅和中岛品牌都采用了统一的高度和尺度标准,从最终呈现来看,不同的品牌logo的悬挂方式和厚度会有差异,因此理应不是商场统装为之,也就是说,商场给了装标,品牌执行,同时尽可能达成比较协调的整体视效。
![]()
这些,都是我们在看一个区域规划时最最最基本的视角,你可以说在当今眼花缭乱的商业内容下,这种原教旨主义的空间规划方式显得太过中规中矩而缺乏新意。
但我表达的是,这恰恰是当下相对浮躁的行业环境下比较缺失的作品。商业规划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在底层做好的前提下,足以为进一步重塑建立基础;但辩证来看,这可能会需要一些冒险,因为品牌设计规划的能力本就参差不齐,框架标准越是模糊,设计差异就会体现得越强烈。
量化来看,这可能是一个都为60分的作品,但以60分为基础,商场和品牌能已经能够互相理解期望呈现的感觉,可能再齐心努力一把,往上就能达到80分、90分。
但如果由品牌任意发挥,可能有些可以达到100分,有些只有20分,放在一起乱得一b,整体效果平均可能还不到60分,这就是问题所在。能扬长避短,从而拉高平均分,某种程度上更考验操盘水准。
好比很多极具风格的艺术家、大师,如果你看他们的大展,会发现在最早期的作品,他们的素描、临摹同样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并不是生来就进行风格化创作的。
这一理念对我们行业当然同样适用,当下行业发展的困境之一,是有多少从业人士,或者有没有时间允许,去打磨好最基本的“素描基础”?加上自媒体、社交媒体的杂音干扰,导致看似不乏话题案例,但实际却严重缺少经得起推敲的真正的高水准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