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碗热腾腾的粉条,滑溜筋道,入口柔韧,是不少人饭桌上的“心头好”。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吃主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口下去血糖飙升。
但你可能没想到,粉条,这个看似“高碳水”的食物,最近却被一些医生“翻了案”——在控糖饮食中竟然有它的一席之地!
不少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若选对粉条、吃对方法,不仅不会升高血糖,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4个身体变化。
![]()
一、很多人误会了!粉条≠高血糖“元凶”
一说起粉条,很多糖友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淀粉做的?吃了血糖还不得蹭蹭涨?”
的确,粉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但“淀粉”并不等于“坏东西”。
关键在于:它是什么淀粉、怎么做、怎么吃。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粉条大多由红薯、绿豆、豌豆等杂粮淀粉制成。相比精白米饭、白面条,这类粉条的升糖指数(GI)普遍较低,不容易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
比如,红薯粉条的GI值约为55,属于中低水平,而白米饭的GI值高达83。显然,吃粉条比吃米饭,血糖更稳。
二、医生提醒:糖尿病人适量吃粉条,或有4个好处
只要选对品种、控制好量,粉条对糖友来说,可能不只是“能吃”,甚至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1. 辅助血糖稳定,更少血糖波动
粉条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更高,消化速度慢,餐后血糖上升更缓和。
![]()
广东省人民医院营养科研究指出:与普通精制主食相比,红薯类粉条可延缓葡萄糖吸收,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这对糖友来说非常关键。频繁的血糖波动,比“血糖高”本身更危险,容易诱发并发症。
2. 延长饱腹感,减少“嘴馋”频率
不少糖尿病人晚饭后容易饿,忍不住偷吃点东西,血糖就乱套了。
粉条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进入胃肠后会吸水膨胀,增加饱腹感,延长消化时间。
![]()
《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绿豆粉条的膳食纤维含量约为3.4g/100g,远高于精白米,这对于控制饮食总量、减少暴饮暴食有积极作用。
3. 改善肠道菌群,辅助控糖
越来越多研究强调,肠道菌群失衡与糖尿病发展密切相关。
粉条中的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是肠道“益生菌”的好食物,能够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生长,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研究指出,肠道菌群改善后,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都有明显下降。
![]()
4. 减轻体重压力,为血糖护航
控制体重,是糖尿病人长期管理的核心任务。
低GI、高饱腹感的粉条,能有效减少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食高热量食物。
同时,粉条热量并不高。以红薯粉条为例,每100克干粉条热量约为332大卡,而同等重量的油条高达400多大卡。控糖又控体重,粉条反而是个不错的选择。
![]()
三、吃粉条也有讲究,这3点一定记住!
当然,粉条虽好,也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糖尿病人吃粉条,记住这3个关键点,才能真正“吃得明白”:
1. 选对粉条,远离“高精加工”陷阱
别贪便宜买那些杂牌、无标识的粉条。
建议优先选择:
· 绿豆粉条、红薯粉条、豌豆粉条 · 无添加防腐剂、无色素漂白 · 配料表干净,仅含“××淀粉、水”
![]()
避免混合型“假粉条”,这些往往添加大量变性淀粉、胶质,升糖速度快得多。
2. 控制量,每次不超过50克干粉条
吃粉条≠放开肚皮随便吃。控制总碳水摄入,依然是糖尿病饮食的核心。
1人份主食建议干粉条控制在30~50克,煮熟后大约是一碗,和半碗米饭差不多。
搭配蔬菜、蛋白质类食物一起吃,更能延缓血糖上升。
![]()
3. 煮法有讲究,别煮太烂
别小看煮粉条这个动作,稍不注意,一锅“升糖大餐”就端出来了。
粉条越煮越软,淀粉糊化度越高,血糖反应也越强。
建议:
· 水开后下粉条,煮5~8分钟即可 · 煮好后立刻过冷水,减少后熟反应 · 别再炒、再炸,避免额外油脂摄入
![]()
四、比起“戒主食”,更重要的是“吃对主食”
很多糖尿病人一查出病,就开始对主食“敬而远之”,甚至一口都不敢吃。
但实际上,长期碳水摄入不足,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酮体堆积,反而更危险。
关键在于:选低GI、富含纤维、结构完整的碳水来源,如全谷物、豆类、根茎类——这其中,粉条如果选对品种、控制数量,妥妥是个合格的选项。
吃得科学,吃得安心,才是控糖的长久之计。
![]()
粉条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控糖神品”。但如果你懂得怎么选、怎么吃,它确实能在糖尿病人的餐桌上,发挥价值、减少负担、提升生活质量。
吃饭不是负担,而是让身体变得更好的机会。别再一刀切地“戒”,而是学会“巧吃、慧吃”。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2. 《低GI食物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5期 3. 《膳食结构与2型糖尿病管理的关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3期 4.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40卷第1期 5.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营养科官方公众号,2025年9月发布内容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