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胡嘉琦
ID | BMR2004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交汇期。人工智能、绿色发展以及全球多极化等趋势,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格局。
“人工智能持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与新经济形态,传统育人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对创新拔尖人才,特别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面对行业急需,构建一种‘以国家战略为牵引’的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范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非全日制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岳楠楠在中国高校∣商学院发展论坛暨专业学位教育致敬盛典中如是强调。
这并不是研究生教育界首次面临这样的“拐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剧变,以MBA/EMBA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被推至时代的“十字路口”。那一年,商科教育的根本价值首次受到质疑:“我们教育的价值究竟何在?所授之学是否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最终哈佛的三位学者给出结论:传统的MBA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错综复杂的全球商业环境,必须进行根本性重塑,而非仅作局部微调。
15年后的今天,时代再一次抛出了相似的问题,发出了相同的叩问:
第一,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顶端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应如何回应时代,实现从“赋能个体成长”向“服务国家战略”的角色升华?
第二,当以MBA/EMBA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已完成从“西方舶来”到“本土扎根”的历程后,下一个里程碑在哪里?应如何为其注入新的时代使命,使其成为推动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
岳楠楠认为,面对时代不确定性,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须成为价值定锚,培育锻造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回应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主战场提供坚实的支撑与确定的力量。
01
人大之答:让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教育的新引擎
岳楠楠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从昔日的“补充角色”,跃升为如今的“战略要素”;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部分”,转型为服务国家战略与个人终身学习的“核心引擎”。
随着教育部大力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其昔日“含金量不足”的旧有印象正在被颠覆,并快速成长为连接“国家战略与个人成长”、融通“中国特色与全球共识”的关键桥梁。非全日制学生多数来自各行各业,已在岗位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将这样的优秀社会人才汇聚于校园,是实现学生、高校与社会三方共赢的重要过程。
岳楠楠将非全日制教育的使命凝练为四个关键词:导航仪、熔炉、超循环、中国芯。
“导航仪”意味着非全日制教育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挥方向引领作用,而非仅仅被动适应市场需求;“熔炉”强调推动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构建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而非简单的课程拼凑;“超循环”旨在推动学员的学习成果、研究能力与产业实践之间形成持续增强的正向反馈循环;“中国芯”则代表立足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论,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02
行动与成果:从课堂走向社会
为凝聚全校力量,系统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校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统筹各学院非全日制学位项目的招生培养、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等工作。
在2026级招生布局中,人大新增13个非全专业学位招生方向,聚焦国家战略与行业前沿,涵盖涉外、数据治理、绿色经济等具有明确战略导向的专业项目,推动招生培养模式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实质性转变。
岳楠楠表示,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然而她也坦言,改革仍待深化。在招生中,曾有企业家询问“是否有家族财富传承EMBA”,此问引发深思: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不能仅满足于课程设置的推陈出新,更需深入产业实践,精准洞察并响应来自一线的真实需求。
她强调,未来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坚定走差异化之路,核心是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所学的,正是我所需的”,最终实现教育供给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
03
核心的精髓: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非全日制教育体系中,这一使命具体体现为将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
岳楠楠表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成功的经理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有担当、有信念、有责任感的领导者;真正能让企业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是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因此,人大的非全研究生教育在教授市场、管理、AI等实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商业成功的同时,践行社会责任,贡献共同富裕?
深耕育人的同时,人大正积极拓展全球教育布局。通过“国际英才班”等项目,持续吸引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国家的中青年政商界领袖来华学习。这些学生在人大学习中国经验、中国方法,领悟中国智慧,未来将会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声音,在促进中外交流、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
深耕育人的同时,人大研究生教育不断打造中国特色案例、教材与智库成果,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岳楠楠认为,这正是教育国际化的“第二条路”,不照搬模仿西方,而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经验的独特价值。
岳楠楠认为,今天教育的使命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在于“思想点燃”。她期待未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能够培养这样一批人:他们既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担当者;既具备全球视野,又深植中华智慧;既能在大国竞争中开拓进取,又能在本土实践中厚积薄发。他们不仅拥有叩开世界大门的商业能力,更具备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的文化自信与战略远见。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与国家战略同行的奋楫者,与民族复兴共进的接力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