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我看到陈琪的事情时,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痛。3月8日,妇女节,原本该是她享受假期、逛街买自己喜欢东西的一天。可她刚走出公司大门,就遇到了带着熟悉味道的危险——那人是她的丈夫。二人曾相爱,如今变成了夺走她生命的人。读到这段,谁能不哽咽?
![]()
我把时间线理了一下。陈琪,1999年生,26岁。大学里遇见杨晓东,年轻时他细心、体贴,很多同学都羡慕他们。领着她去拉凳子、记得生理期、在扶手电梯前双手护着她的样子,那些甜蜜细节把感情推向婚姻。毕业后两人回到佛山工作,结了婚,但婚礼几乎没有,生活是租房、各自上班的平凡日子。
甜蜜里藏着控制。刚开始是频繁的电话,接着是要求报备位置、出门次数受限、无端跟踪,连和闺蜜逛街、参加亲友婚礼都要被管得死死的。陈琪感到压抑。结婚三年后,她提出离婚。对方既哀求又威胁,骚扰她的亲友,去公司蹲点,逼得她几次回心转意但换来更强的控制。3月初,她下定决心搬出家里,开始独立生活,协商离婚并找房子,想为自己活一次。
![]()
当我看到这一段,忍不住想:爱情到什么程度会变成枷锁?在哪一刻,温柔变成危险?
3月8日,她走出公司就被丈夫带上车,说要谈离婚。车开向东莞大岭山。车上有争吵、有打斗。她年轻,力气小,哪里是成年男子的对手。车停下后,她用尽全力想开门下车求救,但没有机会。最终,她遭到了极其残忍的伤害:被打、被开车撞、被砖头砸,最后还被捅了数刀。那天,26岁的生命在下午定格了。
我反复回想那一幕:年轻的她,或许还在挣扎,或许还在呼喊。她没有来得及当妈妈,没有更多的后悔机会。读到“身上的伤口数不胜数,触目惊心”这句话,我的胃都在翻。
![]()
很多人的感情故事里都会出现这种转折:一个曾经很细心的人,慢慢变成控制欲极强的一方。素材里写到,杨晓东会记住她的细节,会跑着帮她拉凳子,会在扶手电梯前护着她。这些场景很容易打动人心,也正是用爱作为借口走向极端控制的开始。后来,他频繁打电话、跟踪、骚扰她亲友、公司蹲点,甚至在她坚决要离婚时,既祈求又威胁。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是,他悄悄买了4把刀,在平板上搜索“丈夫杀害妻子的后果”。这不是临时冲动的迹象,带着某种预谋的痕迹。人会在绝望中犯错,但搜索这样的问题,又去买刀具,这些动作说明情绪已经不受理性控制。有人去看心理医生,结果他没等就离开了,这一切像是一连串危险信号的叠加。
![]()
判决来了:2025年7月30日,法院依法判处杨晓东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是法律对暴力、对夺走生命行为的严重制裁。判决落锤,仍换不回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人会问:能不能在事前阻止这样的悲剧?我也在问:家庭暴力报警后,受害者能得到怎样的保护?哪些细节能更早预警?
我想强调一点:爱,不是控制。不准行踪、频繁监控、骚扰亲友、索要报备,这些都不是爱,而是占有欲和权力的滥用。两个成年人相处,最基本的是尊重和信任。一个人感到窒息时,离开不是背叛,是自救。
![]()
![]()
这些问题需要制度层面给出更具体的答案。个案固然令人震惊,但更重要的是把这类悲剧变成改善的动力。
读完这件事,我的心里一直放不下陈琪。她曾被爱包围,也曾被恐惧束缚,最终选择为自己活,却没能等来安全。我想对正在承受控制、恐惧的人说:你有权利离开,有权利求助。对亲朋好友说:当身边有人频繁被控制、被骚扰,要把警觉放到最高。对社会、对制度说:请把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当作优先项,给出更实在的保护。
我也希望公众在讨论这些事件时,不仅仅是愤怒或惋惜,还能参与到对制度的监督、对受害者的关怀中来。哪怕多一句关心的问候,多一次报警的耐心跟进,都可能改变结局。
我想问大家:遇到类似的控制行为,你会怎么帮助身边的人?遇到家庭暴力报警后,你觉得最应该完善的环节是哪个?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起来讨论,也一起来推动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