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家是中华文化的“笔墨传薪人”,其技艺与风骨堪称世间瑰宝。
他们以笔为刃、以纸为疆,将汉字从实用符号升华为艺术巅峰——篆隶的古朴庄重如千年碑刻,藏着文明的厚重根基;行草的飘逸灵动似流水行云,尽显生命的鲜活张力;楷书的规整端庄若君子立身,透着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更难得的是,书法家们不仅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是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数十年临池不辍,在笔墨流转间沉淀心性、涵养气韵,让书法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既见笔法的精妙、结体的匀称,更藏创作者的品格、时代的气韵,让汉字跨越千年仍能传递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成为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
![]()
![]()
![]()
![]()
![]()
曾建新,新化人,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原党委书记,天心区人大代表。退休后应邀加入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发挥余热。早年报国、暮年修身!既有家国大义,又有文人雅趣,尽显新时代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风范!
![]()
![]()
![]()
![]()
![]()
曾老师的作品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带着学者型书家的气质:把自身的阅历、情怀融入笔墨,让每一幅作品都有“文气”打底。比如书写诗文时,笔墨的节奏能呼应文字的情感;创作小品时,又能以简洁的字形传递清雅的意趣,真正做到了“字为心画,书如其人”。
![]()
![]()
![]()
![]()
![]()
笔法:刚柔相济,灵动多变
线条:兼具“骨力”与“弹性”,粗笔雄健厚重,细笔轻盈飘逸,转折处或方硬见棱角、或圆融显舒展,墨色有枯润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笔触:起收笔自然洒脱,既保留传统书法的笔法规范,又融入写意性的挥洒,避免刻板,尽显书写时的情感节奏。
![]()
![]()
![]()
章法:疏密有致,气韵连贯
布局:单字作品注重字形的舒展与重心的稳定;长幅作品则通过字距、行距的疏密变化营造节奏,字间顾盼、行间呼应,整体形成“流动的韵律感”。
意境:虚实搭配巧妙,留白处给人想象空间,墨色密集处则显张力,让作品既紧凑又透气,气韵贯通全篇。
![]()
![]()
![]()
风格:融古出新,意韵兼具
传统底色:能看到行草经典的笔法、结字传承,透出对王羲之、怀素等书家的取法痕迹,保有书法的古典韵味。
个人特质:以“抒情性”为核心,将文字内容的情感(如诗文的豪迈、小品的清雅)融入笔墨,形成“因意生形”的个人风格,既有大气象,又不失细腻的情绪表达。
![]()
文墨双辉:曾建新的笔底情怀
当笔墨的张力撞上诗文的温度,便成就了曾建新作品里独有的“雅者气象”。
他的书法,是“笔随心走”的生动注脚:行草线条兼具骨力与飘逸,墨色枯润间藏着书写时的情感节奏,章法疏密得宜,既守传统法度,又显个人性情——一笔一画,都是心境的舒展。而他的诗歌,则是“情随境生”的生活抒怀:《重游邵阳老城有感》以今昔对照织就怀旧底色,《梅花引》借景写愁绪,《莽山行》借山水气象铺展豪迈胸襟,文字质朴却见画面、有温度,把阅历淬炼成了可感的诗意。
于他而言,书法是“形”,诗文是“魂”,二者相融,便成了“以笔载情、以诗明心”的载体。这份“文墨双辉”,既见专业功底的沉淀,更显生活情怀的底色——在笔墨与文字的交响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造诣,更是一位创作者对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真诚观照。
文/张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