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数据集走到哪,AI就到哪。”——这句出自2025数博会的断言,正在长白山的密林深处、吉林的仿野生基地和GAP认证药园悄然成真。
对于人参产业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乎中医药传承、道地药材保护与大健康产业跃升的系统性变革。
过去,种参靠“老把头”的经验、凭年份估药效、用肉眼判病害;
今天,我们要靠数据——靠一个高质量数据集,训练出“懂山、懂参、懂药性”的人参产业大模型,打造出“会预警、能溯源、通市场”的智能服务产品,真正实现“智慧种参、科学加工、精准康养”。
一、破局“高门槛、难标准化”:建设人参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主产于吉林(占全国70%以上)、辽宁、黑龙江及部分仿野生区域。但产业长期面临生长周期长(4–6年)、连作障碍极强、病害频发(根腐病、疫病)、品质评价主观、年份造假、市场鱼龙混杂等痛点。
科研与生产数据高度碎片化,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支撑现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要破局,必须建设一个统一规范、全链条覆盖、多模态融合的高质量数据集。
依据《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指引》,我们提出“五维标准”:
维度
人参产业的具体体现
规模“大”
覆盖主产区(吉林抚松、集安、靖宇;辽宁桓仁;黑龙江铁力)、主要类型(园参、林下参、移山参、野山参【依法采集】)、全生命周期(选地、整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洗参、晒参、蒸参】、分级、仓储)的全产业链数据;包含多模态数据:地形地貌、土壤(pH、有机质、微量元素)、微气候(温湿度、光照、积温)、遥感/无人机影像、植株图像(茎叶形态、病斑)、根部表型(芦头、艼、体、纹、须)、农事记录(遮阴方式、施肥、防病)、理化指标(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多糖,水分)、年份鉴定数据(碳14、显微结构)、市场价格、药典标准、消费者反馈等。
安全“牢”
遵守《数据安全法》《中医药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农户信息、种质资源、企业工艺数据脱敏处理;建立权限分级,确保“访问可控、使用合规”。
规范“正”
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如“根腐病”识别标准)、皂苷检测流程、图像标注规范(参照《人参等级划分标准》)、元数据模板(记录地块ID、参龄、栽培模式、管理措施);遵循FAIR原则(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
效果“好”
数据集能显著提升模型性能:如病害识别准确率 > 90%,皂苷含量预测R² > 0.85,参龄估算误差 < 0.5年。
应用“广”
支持道地产区认证、仿野生规划、病害预警、采收决策、品质分级、年份鉴定、康养配方推荐等多场景,服务参农、合作社、饮片厂、中医药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
建设路径:采用“场景驱动+生态协同”模式
场景驱动:围绕“根腐病防控”“连作障碍破解”“皂苷含量不稳定”“年份造假鉴别”等核心痛点,反向设计数据采集方案。
生态协同: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吉林省人参研究院、GAP基地、头部中药企业(如同仁堂、华润三九)、检测机构,共建共享数据资源。
有了高质量数据集,下一步是训练人参产业大模型——一个真正“懂山场、懂生长、懂药效”的AI大脑。
![]()
大模型定位:
不是通用模型,而是垂直领域大模型,深度融合中药学、植物生理学与康养科学知识。
目标:实现“感知-认知-决策-服务”闭环,成为人参产业的“智慧中枢”。
多模态理解:能“看懂”无人机影像中的参棚遮阴状态、“读懂”土壤检测报告、“分析”根部纹理图像、“关联”皂苷含量与生长环境。
时空推理:结合积温与降水数据,预测最佳采收期;结合历史病害数据,预警根腐病暴发风险。
知识问答:回答“这块坡地适合种林下参吗?”“叶子发黄是缺镁还是疫病?”“如何提高Rg1含量?”
决策建议:生成个性化方案,如“该地块已种植2轮,建议休耕5年+种植绿肥”;或“当前皂苷积累达峰值,建议7日内采收”。
技术路径:基于高质量数据集,采用“预训练+微调”模式,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注入人参道地性知识图谱、皂苷合成通路模型、年份鉴定算法等专业体系。三、从模型到产品:打造智能服务应用,让AI“入山入药入生活”
大模型不能只待在实验室。必须转化为参农、企业、消费者都用得上、信得过、有温度的智能服务产品。
推荐三大智能产品形态:
“参管家”APP:参农与基地的AI顾问
拍照识病害,秒出防治方案(尤其根腐病、疫病)。
接收采收提醒、休耕建议、天气影响预警。
语音查询GAP规范、市场价格、政策补贴。
价值:降低种植风险,守护道地品质,让“老把头”经验数字化传承。
“智慧参园”管理平台:企业的数字孪生中枢
接入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参棚微环境与植株状态。
自动生成轮作计划、采收排程、初加工参数建议。
构建每一批人参的“数字身份证”,支持区块链溯源与高端定价。
价值:提升优质参率30%以上,杜绝年份造假,打造可信中药品牌。
“参知道”小程序:消费者的AI养生官
扫码溯源,查看“这棵参的一生”(产地、参龄、皂苷含量、检测报告)。
输入体质与需求(“易疲劳”“失眠”),智能推荐适配参品或食疗方。
学习正确炖参方法,避免“虚不受补”。
价值:打破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补得科学”。
筑基阶段(1年内)
联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头部中药企业,启动人参高质量数据集共建计划。
发布《人参产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指南》,统一数据标准。
完成首批3万+病害与根部图像、200+参园的环境与皂苷时序数据采集。
跃升阶段(1-3年)
训练并发布人参产业大模型1.0版。
在吉林主产区试点“参管家”APP,在连锁药店与电商平台上线“参知道”小程序,服务5万参农与百万养生人群。
建立“数据—模型—反馈”闭环,持续迭代优化。
引领阶段(3-5年)
大模型覆盖全产业链,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基础设施”。
数据集对外开放,赋能科研、保险、金融、国际认证(如欧盟草药注册)。
中国人参产业实现从“经验传承”向“数据智能+道地文化”双轮驱动的历史性跨越。
一棵人参,不再只是“深山老林的神秘馈赠”。
在AI时代,它是数据的结晶、算法的成果、中医药现代化的先锋。
我们有责任、有能力、也必须率先建成中国人参的高质量数据标杆,训练出“最懂中国参”的大模型,打造出从长白山到千家万户的智能服务链。
正如那句话所说:高质量数据集走到哪,AI就到哪。 而中国人参产业的智能化未来,就从这一株灵草开始,焕发新生。
企业微信如下所示
让数据驱动农业科研,让研究连接产业未来。
布瑞克,与您共同探索农业智能新时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