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干年后,当机器人反抗人类时,IRON会想起那个晚上——那把剪刀,剪断了它的腿部肌肉,也剪断了人类的偏见。”
这段模仿《百年孤独》的开篇,是网友为小鹏机器人“自证事件”脑补的剧情。谁也没料到,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的一次常规产品展示
会演变成一场全民“找茬”狂欢,最后以近乎悲壮的方式收场。
从“猫步亮相”到“剪腿自证”,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个机器人的真假,更照见了中国科技突破时的认知困境。
一、猫步引爆质疑:为何顶尖科技成了“真人套壳”?
![]()
11月5日,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人形机器人IRON完成了首次动态公开亮相。
它踩着轻盈的猫步走过展台,腰肢微摆,步伐稳健得几乎没有机械僵硬感。178厘米的身高、70公斤的体重,搭配全包覆的柔性皮肤,让现场不少观众发出惊叹。
但这份惊叹很快在社交平台变了味,“里面藏了个真人”的猜测像野火般蔓延。质疑者们扒出各种“证据”,掀起了一场全民“找茬”。
有人自称“运动学专家”,断言“这个步态一眼假,绝对是真人”;细心者发现“耳朵有轮廓,不是真人干嘛遮起来”,还指出“肩膀处有孔
是给里面人透气的”;更多网友发出灵魂拷问:“机器人还需要穿内衣?”
这些质疑并非毫无来由,根源在于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还停留在“笨拙工具”阶段。
行业内都清楚,人形机器人要达到电影里的智能和动作水平还很遥远,5-8年的起步时间已是乐观估计。突然出现一个步态流畅、外形逼真的机器人,超出了大众的常识认知。
再加上IRON的女性化外形恰好击中大众关注点,清晰的衣物痕迹、低僵硬感的步伐,共同促成了这场“造假”质疑狂欢。没人深究这些细节背后的技术逻辑,调侃和跟风成了主流。
二、两度自证:从一镜到底到剪刀破壳的悲壮
![]()
质疑声浪里,何小鹏说自己“一夜没睡好”。11月6日上午,他就发布了一镜到底的自证。
里,工作人员拉开IRON背后的拉链,露出内部的晶格状仿生肌肉和精密控制器。镜头全程未剪辑,从机器人待机到走步完整呈现,就是为了打破“真人套壳”的传言。
但这场自证没能平息争议。有人说“拉链没拉到底”,还有人质疑“这个机器人和上台的不是同一个”。
舆论没有降温,小鹏选择了更决绝的方式。11月6日晚间,小鹏X9增程版发布会前,何小鹏再次请上IRON,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回应。
![]()
镜头前,工作人员用剪刀剪开了IRON的腿部衣物和肌肉组织,内部的机械结构完全暴露。通电状态下的机器人,带着破损的腿部外壳,依旧踩着猫步走回幕后。
这一幕像极了《让子弹飞》里“六子吃粉”的悲壮。何小鹏语气哽咽,不少小鹏员工事后表示“当场哭了”。对他们而言,IRON不只是个产品,更像是团队倾注心血的“孩子”。
没人愿意用这种破坏性的方式证明技术,但质疑逼得他们不得不这么做。何小鹏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是他自己。”
这场自证确实扭转了局面。机械结构的清晰展示,让多数理性网友认可了小鹏的技术实力。但仍有少数人持怀疑态度,只是这种声音已不再是主流。
三、认知错位:不是不信中国科技,是不懂机器人
![]()
自证现场,有小鹏员工感慨这是“中国科技的悲哀”:“外国企业做出来大家觉得厉害,中国企业做出来就觉得造假。”
但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当下的国人早已对“外国光环”祛魅,消费和科技赛道都是如此。
星巴克被瑞幸、库迪逼得节节后退,耐克阿迪在安踏李宁面前优势不再;华米OV不断压缩苹果的市场份额,三星早已败走中国,特斯拉再强,领跑也能月销7万多辆。
机器人领域更是如此,特斯拉的“擎天柱”此前也受到“远程操控”的广泛质疑。大众的质疑,从来不是针对“中国企业”,而是源于对机器人行业的认知空白。
长期以来,大众对机器人的印象就是“僵硬、笨拙”,这种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当IRON展现出超出认知的流畅动作时,“造假”成了最容易理解的解释,而非“技术突破”。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恐怖谷效应”。IRON过于逼真的形态和动作,让部分网友产生了心理不适,下意识地寻找“不是真人”的证据,找不到就干脆认定是“真人套壳”。
还有个被忽略的点:大众关注错了焦点。很多人盯着外形和衣物争论,却没人在意IRON搭载的全固态电池、62个全身自由度这些核心技术。
要知道,这些技术才是人形机器人从“PPT生产”向量产落地迈进的关键。可惜的是,技术亮点被外形争议完全掩盖了。
四、流量狂欢背后:小鹏的公关胜利与行业考题
争议发酵时,有网友评价“小鹏是装糊涂的天才”。这话并非贬义,而是认可小鹏的公关应对。
作为大型科技企业,小鹏未必没预料到外形逼真的机器人会引发争议,但它精准接住了这场泼天的流量,并将其转化为大众对技术的关注。
事件后,国际媒体Pandaily创始人周恒星爆料,马斯克都点赞了小鹏机器人的,还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这种来自行业对手的认可,比任何自证都更有说服力。
流量背后,也暴露出小鹏的隐忧:信任额度不足。这家以科技为核心的企业,没能在大众心中建立起领跑者形象,智驾是如此,机器人也是如此。
为什么大众更愿意相信“造假”而非“突破”?根源在于车企过往的宣传乱象。L2.5、L2.9、准L3等模糊概念的滥用,让消费者对车企的技术宣传产生了信任裂痕。
这种信任反噬,让真正的技术突破也要承受额外的质疑成本。小鹏的剪腿自证,就是在为行业过往的不规范“买单”。
对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这场风波也是个重要机会。11月12日,优必选首批数百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2已开启量产交付,长安汽车也宣布计划2028年量产人形汽车机器人。
行业正在加速,但信任问题成了隐形门槛。小鹏的经历提醒所有玩家:技术突破的同时,也要建立大众认知。
小鹏的激进与保守在此刻显得尤为清晰。它定下2026年底量产的目标,一改“先技术后场景”的惯例,聚焦导览、导购、导巡的“三导”场景,这是务实的商业化选择。
要知道,人形机器人进工厂打螺丝,几个月就需更换磨损部件,费用够雇一个人工好几年;进家庭服务,安全和泛化适应能力也未达标。商业场景落地是当下最可行的路径。
但在宣传上,小鹏又显得保守,机器人赛道的宣传远不及汽车和智驾。这种矛盾,正是当下科技企业的普遍困境:既要务实落地,又要建立信任。
这场风波终会过去,但留下的行业思考不会消失。当机器人行业来到“信任校准”的拐点,企业或许该改变宣传方式。
与其只展示流畅的动作,不如同步公开核心机械结构运作和关键数据。这样既能让真正的技术玩家更快突围,也能加速淘汰PPT型企业,让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小鹏的剪刀,剪断的不只是机器人的腿部外壳,更该剪断大众对中国科技的认知偏见,和行业粗放宣传的沉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