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析】
这首诗是2025年9月8日晚上戌时19点40左右在广州写的。写的一般,抛砖引玉。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写写人物诗词。
“少小苦连绵,革新不畏难。尽言无所隐,遭受不白冤。”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6日)寅时,欧阳修出生。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离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失去了顶梁柱,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母亲带着他投靠叔叔,可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连买纸笔的钱都没有,母亲只好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因此留下了“画荻教子”的佳话。
尽管欧阳修热爱读书且天资聪颖,但早年家庭贫困限制了他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他只能通过向他人借书抄读来学习知识,在那样的条件下,书籍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有限,这无疑增加了他学习的难度。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17岁的欧阳修在随州应举,试《左氏失之诬论》,其文己被时人传诵。但因赋不合官韵,最终落选。天圣四年(1026年),再应州试合格,荐名礼部,翌年(1027年)春应礼部试,不幸落第。
天圣七年(1028年),欧阳修携文谒知汉阳军(今属湖北)胥偃,胥偃大感惊奇,将他留置门下。冬,胥偃携欧阳修泛江入京。次年(1029年)春,经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欧阳修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三月,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唱甲科十四名,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欧阳修被授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踏上了仕途,他一心想要改变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于是积极投身于革新事业。
不管是文学领域的诗文革新,还是政治上的庆历新政,他都全力以赴。哪怕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面对重重阻碍和巨大的压力,他也丝毫没有退缩过,始终坚定地朝着革新的目标前进,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欧阳修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欧阳修以其大量堪称典范的作品,扭转了当时文坛的风气。因此,苏轼说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推崇备至。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他们的出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人,除欧阳修自己,另外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庆历二年(1042年)四月,欧阳修差同知礼院。当时辽朝遣使索求关南土地,宰相吕夷简荐富弼出使辽朝。欧阳修上书援引唐代颜真卿出使李希烈事,请求留下富弼,未被理睬。五月,应诏上书,报陈弊事。八月,他请求外任,九月通判滑州。十月到任。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欧阳修被召还,转任太常丞、知谏院。同年,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与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连上奏疏,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欧阳修对于西北边患以及重大的军事问题,也曾多次上书。在宋夏和议问题上,他力排众议,坚持己见,知无不言。在当时的情况下,既然不可言和,就不免用兵。欧阳修一面反对言和,一面主张备战,并在军事上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等相继罢官、外放,新政失败。这时欧阳修正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他一面“自劾乞罢”,以“同其退”,一面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此状一上,欧阳修遂为“群邪”所恶,根据“其孤甥张氏”犯法之事造谣诬陷,使得他被左迁为知制诰、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在滁州为政时,他以“宽简”著称,使得官民称便。
到了滁州,欧阳修对于政治风云之险恶似乎有所觉悟,建丰乐亭、醉翁亭,并以“醉翁”为号。但他胸怀旷放,并不怨嗟,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史》称欧阳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治平二年(1065年),欧阳修因卷入“濮议”之争,遭到御史吕诲等人的攻击。在双方的争论中,欧阳修欣赏蒋之奇的说法,于是擢升他为御史。但这也致使蒋之奇被视为“奸邪”。为求自保,蒋之奇开始思考摆脱这一称呼的方法。当时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事受劾,欧阳修不肯为他开脱。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吴春燕有染。此事经中丞彭思永转给蒋之奇后,蒋之奇立刻上章弹劾欧阳修。欧阳修蒙受此等“不根之谤”,为了辩诬,连上奏札,请求根究蒋之奇,甚至“期于以死必辨而后止”。
治平四年(1067年)三月四日,即位不久的宋神宗经过察访后,乃遣中使赐下“御札”,告知欧阳修这些弹劾他的言官已被“降黜”,并已“出榜朝堂,使中外知其虚妄”,且请欧阳修不要计较前言,应该到职办公。
经过这次风波,欧阳修对于人生仕途似乎更有所悟:像他这样切直刚正的人,是不适于做官的。
在这之前,已一再求退,在这之后,就更坚决求退。由于再三请求,终于得罢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出知亳州。次年(1068年),接连上表请求致仕,神宗不允。八月,改兵部尚书、知青州(今山东益都)。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得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归居颍州。八月,朝廷行“明堂大礼”,又召他入朝“陪位”,他有《札子》辞谢。这时,欧阳修的身体已经十分衰惫了。就在致仕后的第二年,即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8日),欧阳修便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6岁。八月,获赠太子太师。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过程。
“少小苦连绵”最开始写的是科举路艰险、年少历孤苦等等。“革新不畏难”最开始写的是仕途行路难、登科多苦艰等等。“遭受”最开始写的是蒙受等。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随手关注,点赞评论,推荐分享!
以诗会友,振兴诗词。
已写原创诗词曲500多首,已制作诗词曲短视频500多个。已发表的诗词曲系列有《中国诗词》、《非遗诗词》、《24节气诗词》、《56个民族诗词》、《校训诗词》、《姓名作诗》、《小标君诗集》、《小标君词集》、《小标君曲集》等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