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 “艾滋病” 三个字就会下意识远离,其实恐惧大多源于不了解。真正的防艾,始于科学认知,也终于对他人的善意。今天就用最通俗的方式,跟大家聊聊艾滋病的那些关键知识点~
![]()
艾滋病病毒,到底藏在哪些地方?
艾滋病病毒(HIV)其实很 “挑剔”,主要集中在感染者和病人的特定体液中。
- 含病毒量高的核心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这些体液在无防护接触时,可能造成感染。
- 含病毒量极低的体液:眼泪、唾液、汗液,虽然存在病毒,但数量少到不足以传播,日常接触完全无需担心。
病毒的传播概率,主要和接触到的病毒数量、进入人体的途径相关,并非只要接触就会感染。
三种主要传播途径,一定要记牢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很明确,远离高危行为,就是最好的防护。
1. 性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这是全球范围内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占所有感染案例的 90% 以上。
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无保护的阴道性交、肛门性交都可能传播。
提醒:多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
2. 血液传播:这些场景要警惕
血液传播的核心是病毒通过血液进入体内,常见高危场景有这些: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移植了艾滋病患者的器官、组织;
共用被污染的针头或注射器(这也是吸毒人群感染率高的关键原因 —— 吸毒者会将血液回抽冲洗针管,残留血液让病毒轻易传播);
医疗过程中,医疗器械不洁或消毒不彻底(如透析、有创诊疗、牙钻使用等)导致的医源性感染。
3. 母婴传播:做好防护就能护宝宝安全
母婴传播不是遗传,而是孕期、分娩或产后接触导致,且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措施降低风险。
传播场景:怀孕时胎盘损伤出血、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和血液、产后母乳喂养。
防护措施:孕期 14 周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优先自然分娩或择期剖宫产;新生儿出生后服药至 42 天;避免母乳喂养,选择人工喂养。
日常接触,真的不会传染!
这是最需要明确的一点: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在外界生存能力极弱,阳光下、空气中会很快死亡,日常相处完全安全。
这些行为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
一起吃饭、喝饮料,共用碗筷、杯子;
共用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交车等公共设施;
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工具,接触钞票;
对方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小便;
被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
了解之后,更要学会关爱
艾滋病感染者并没有 “特殊标记”,他们可能是邻居、同事、朋友,也可能是家人。他们需要的不是疏远和歧视,而是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科学的认知能帮我们远离风险,而善意的态度能给感染者活下去的勇气。别让无知变成伤害,多一份了解,就少一份偏见。
愿我们都能正视艾滋病,既做好自我防护,也能温柔对待每一个生命。如果觉得这些知识有用,就转发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放下恐惧,科学防艾~
来源:新艾驿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