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三篇皆是文人借山水抒怀的千古名篇,却藏着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惜时、有人豁达、有人同乐。
退休后的我们读古文时不必逐字啃,抓住核心意境、趣味故事和背诵技巧,既能品出文字之美,又能轻松记进心里。
文末附完整原文,收藏后方便随时阅读对照。
![]()
一、三篇古文的“山水情怀”:同样写山水,各有各的心境
古人写山水,从来不是只写风景,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藏在字里行间。这三篇文章,就像三面镜子,照出不同境遇下的人生选择。
王羲之《兰亭集序》:山水里的“时光惜叹”
王羲之写兰亭,是“热闹里的清醒”。暮春三月,他和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溪水绕着亭子流,众人把酒杯放在水上“流觞曲水”,喝着酒、写着诗,抬头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低头是“清流激湍”,风里都是春天的暖。
可热闹到极致,他突然笔锋一转:“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刚才还觉得快乐的事,转眼就成了过去;
“死生亦大矣”——人活着就像这溪水,流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不是悲观,是清醒:
正因为时光留不住,眼前的山水、身边的朋友,才更该好好记下来。
后来唐太宗疯狂痴迷这篇字,临死前非要把真迹埋进昭陵,大概也是懂了这份“惜时”的珍贵——世间好物不坚牢,能留住当下的,唯有文字。
苏轼《赤壁赋》:江月里的“逆境豁达”
苏轼写赤壁,是“低谷里的通透”。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没钱没官做,只能在江边开垦荒地度日。
一个秋夜,他和朋友划船游赤壁,江面雾蒙蒙的,月亮飘在天上,船像飘在云里,他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像要飞起来一样。
朋友突然叹气:“曹操当年打这里过,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多威风,现在不也没了?我们这辈子,不也白活?”苏轼却指着江月笑了:“你看这水,天天流却从没少;这月亮,圆了又缺却一直都在。
人这辈子,就像这江月,看似没了,其实早变成了别的样子——曹操的威风成了故事,我们的烦恼,过几年再看,不也是小事?”
更有趣的是,他游的根本不是“真赤壁”——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湖北赤壁市,他去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只因山是红的、像鼻子,当地人叫“赤壁”。
可他不管真假,借这片山水把烦心事扔进江里,这就是文人的豁达:事来了就受着,事过了就放下。
![]()
欧阳修《醉翁亭记》:亭子里的“人间烟火”
欧阳修写醉翁亭,是“失意里的温暖”。他被贬滁州,没抱怨,反而天天去山里找快乐:
早上进山,“林霏开”,雾气散了;傍晚出山,“云归而岩穴暝”,云飘回来,山洞黑了。
山里的百姓跟着他玩,扛着酒、提着鱼来亭子里喝酒,小孩子在旁边跑,他说“太守之乐其乐也”——百姓快乐,我就快乐。
他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实“山水之间”也不是真的,是“与民同乐”的心意。
被贬官本是倒霉事,可他把日子过成了“农家乐”:和百姓一起喝酒,听他们说庄稼收成,看孩子们追蝴蝶,醉了就靠在亭子里睡,醒了就写文章。
这份“不纠结自己的苦,只看别人的甜”的温暖,比山水更动人——人生不是只有自己的烦恼,看看身边人的笑脸,日子就没那么难了。
三篇古文高效背诵技巧:记逻辑、抓金句,不背混、不遗忘
背古文不用死记硬背,按“逻辑线+关键字”来,半小时就能记牢核心段落。
1. 《兰亭集序》:按“聚会-感慨-传世”分层记
第一层(聚会):记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事(修禊、流觞曲水),关键词“群贤毕至”“清流激湍”。
第二层(感慨):记情感变化,从“信可乐也”到“岂不痛哉”,核心句“死生亦大矣”。
第三层(传世):记写作目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想让后人懂这份时光之叹。
2. 《赤壁赋》:顺着“乐-悲-悟”情感线背
乐:记江景(清风、明月、白露横江),核心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悲:记客的感叹(曹操雄姿、人生须臾),核心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悟:记苏轼的哲理(水与月的变与不变),核心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3. 《醉翁亭记》:抓“山水-游人-太守乐”脉络
山水:记早晚景色(林霏开、岩穴暝)、四季景色(野芳发、佳木秀)。
游人:记百姓游玩(负者歌、行者休)、宴饮之乐(酒、肴、射者中)。
太守乐:记核心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篇共通技巧:先背金句,再用金句串联上下文。
比如先记住“死生亦大矣”“醉翁之意不在酒”,再想这些句子前后讲了什么,比逐句背快10倍。
下面是这三篇古文原文,
收藏后方便对照背诵。
1. 《兰亭集序》完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赤壁赋》完整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 《醉翁亭记》完整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三篇古文,三种心境:惜时、豁达、同乐。其实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得意时学王羲之,好好享受当下;失意时学苏轼,把烦恼放一放;平常时学欧阳修,多看看身边人的快乐。
读懂它们,也就读懂了人生最通透的活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