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又见「人肉电池」过载燃烧。短剧演员柯淳在综艺节目中自曝情绪失控症状,将「用生命换机会」的行业潜规则赤裸摊开。这场被刻意剪辑成「狂躁症」的表演,实则揭露了影视工业将年轻人碾作流量的残酷本质。
![]()
柯淳描述的压力症状堪称当代艺人「崩溃图鉴」:从反复调整肢体动作到无意识哭泣,从长时间发呆到莫名起舞。医学专家指出这更接近急性应激反应,但节目组显然更乐意贴上「狂躁」标签来制造话题。当艺术创作让位于医学奇观,娱乐圈的底线早已荡然无存。
究其根源,这位两年拍摄六十部短剧的「快消品演员」,正承受着行业畸形的反噬。单日六十二场戏、连续工作四十小时的纪录,堪比工业流水线的作业强度。更讽刺的是,当他试图转型长剧时,却被导师直指「技术性流泪」——短剧量产磨蚀了他的演技灵气,如今却要为此承受专业质疑。
![]()
公众一边偷拍他在酒吧放松的瞬间,一边批判其「失格」行为;资本方榨取他每滴情绪价值的同时,却未提供任何心理支持。他自嘲「用生命换机会」的清醒,反倒成了这个行业最残忍的注脚。
短剧产业「三天拍完一部剧」的疯狂节奏,早已将演员异化为情绪消耗品。单日两万元片酬的背后,是持续四十小时工作的血肉代价。当柯淳坦言「现在敢说辛劳是因情况好转」,揭露的正是无数沉默同行「报喜不报忧」的生存困境。
这场公开崩溃最讽刺之处在于:节目组将医学症状剪成娱乐爆点,团队用「幽默公关」化解实质问题,整个行业默契地将个体痛苦转化为消费素材。当「拼命」成为美德,「崩溃」成为谈资,还有谁在意那些被磨碎在流量齿轮下的年轻生命?
![]()
柯淳的遭遇绝非个案,而是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牺牲品。在资本眼中,演员从来都是可替换的零件,所谓的「心理保障机制」远不如拍摄进度表重要。当最后一个记得表演是艺术的人也被同化为流水线工人,这个行业还剩下什么值得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