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您常买哪种猪血?带很多小孔的,还是一整块紧实的?”
菜市场里,赶早买菜的李大爷一脸疑惑,他推着小车排到摊位前,平时总是随手买下猪血,却第一次被摊主问住。旁边的王阿姨插话:“听说猪血越多孔越新鲜,真的吗?”
摊主犹豫着,没正面回答。很多人以为,猪血气孔多、颜色深就一定好,其实真假、品质里猫腻不少。买猪血,看似小事,实则关乎食品安全和健康。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若因选购不当,可能误买“假猪血”或掺杂品,影响身体。
![]()
今天咱们详细聊聊,“气孔猪血”和“无气孔猪血”究竟有什么区别?三点关键你一定要记住!到底怎样挑,才能吃得更放心?
其实,猪血自古就在中国家庭餐桌上频频出现。其丰富的铁蛋白、维生素B12,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有积极作用。不少人热衷“补血菜”,但你知道吗?一块不起眼的猪血,里头竟藏着真假难辨的玄机。
有些不良商贩,为了节约成本、延长保存、卖相诱人,就用“工业明胶、色素、淀粉”等手法炮制“假猪血”。
这些“气孔”与否的细节,正是辨认真假的核心线索。而眼花缭乱的品类,如果选错了,轻则营养流失,重则引发生命健康隐患。
医生在临床接诊时,曾见过买到“问题猪血”引发腹泻、慢性肠道炎症甚至食源性中毒的患者。我们该如何从一眼看不到的本质“避雷”?下面用权威数据、实用建议,一一帮你解惑。
![]()
不少人习惯用颜色、气味、表面“气孔”多少来判断猪血质量,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新鲜猪血由于流动性和空气混合,自然冷却时表面常见均匀小孔,这其实是蛋白凝固时“出汽”的自然现象。营养学家、检验科医生一致建议:
真正新鲜的猪血,质地细腻有弹性,表面“气孔”分布均匀且不密集,且颜色深红、切面湿润有光泽,闻起来带一点动物特有的气味但绝不刺鼻。
过度多孔或完全没有气孔的猪血,反而值得警惕。原因在于:
如果气孔非常多且大小不一、排列杂乱,常常是加胶、掺淀粉、过度添加膨松剂等工业手段导致。
![]()
完全无气孔、光滑如豆腐、质感发硬的猪血,许多情况下是为了遮掩杂质或添加剂过多,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致“板结”。
部分“假猪血”甚至能用一根筷子挑起来,弹性大、切面无纤维,入口有异味、有渣,极易出现工业残留超标现象。
假猪血中常含亚硝酸盐,一种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胃癌等风险的化学品。这类问题一旦被人体长期吸收,肝肾负荷增加,易引发慢性疾病甚至中毒。
如何一眼识破“假猪血”?医生、食品安全专家公认应牢记这3点:
看颜色。天然新鲜猪血呈现紫红或暗红色,颜色均匀、有丝质光泽感。如果你发现猪血发黑发紫、红得艳丽,甚至略感透亮,则往往掺了色素,极不建议购买。
![]()
看切面和气孔。优质猪血切面湿润且微微有弹性,孔洞大小均匀。假猪血孔洞往往粗大杂乱,或几乎无孔,失去“蜂窝感”。如用手指按压,有很强回弹或异常松散都需警惕。
闻气味。新鲜猪血仅有淡淡动物气味,绝无腥臭与刺激性异味。而掺化学制剂的假猪血闻起来有刺鼻的“洗衣粉味”“胶水味”。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检测数据显示,猪血中常见的违规添加物如硼砂、色素、明胶,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胃肠道损伤,增加慢性中毒风险。
别把猪血当“万能补铁”!权威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周建议吃2次猪血,每次100~150克为宜。选购时要去有正规渠道、冷藏售卖、质检合格的门店,避免“快餐摊”和无证经营摊贩。
![]()
回家后建议高温煮透,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残留。善用“替代品”,如鸡鸭血、蛋类、海产品进行轮换食用。
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肝肾疾病、高尿酸、胆固醇偏高者建议减少摄入猪血,因其蛋白含量高,若过量食用反增身体负担。
![]()
不要迷信“气孔鱼龙混杂”,三步法牢牢记:看色泽、察气孔、闻气味。如仍不确定,可用温水泡洗10分钟,水色浑浊明显、弥散不均,则真实性存疑。
对于关心“补气补血”,医生强调:合理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定期体检,远比一味追求“某一种食物”更科学有效。千万不要轻信网络谣言或小摊贩的“独家秘方”宣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