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你最近怎么总觉得疲乏无力,饭也吃不下?”
“唉,医生,我也纳闷,没干什么重活,人却一天比一天没精神,脸色还发黄……”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廊,61岁的李阿姨刚坐下,医生就发现她步子有些蹒跚。她自述最近总是容易累,饭量也大不如前,体重还悄悄减少。
![]()
更让她担心的是,偶尔还会腹泻或者便溏,晚上睡得不踏实。身边邻居有的人说她“可能哪儿虚了”,还有人安慰“老了都这样”,但她心里一直犯嘀咕:会不会是身体某个地方出了大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在中老年群体中越来越常见。近年来,门诊中“脾虚”成了高频词。有数据显示,约65%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虚表现,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脾虚对身体的影响,错把“脾虚”当成普通“虚弱”,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其实,脾虚远不是简单的“没精神”,而是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全身性健康隐患。尤其是这4个身体变化,你若出现,真要格外警惕。
![]()
你有没有过“饭量变小”“大便稀溏”“体力下降”“面色变差”这些表现?它们真的是衰老的必然,还是脾虚在作祟?本期,我们带你揭开“脾虚”的真相,以及自我改善的关键方法。尤其是第3个变化,很多人都容易忽略,建议认真看完。
在临床医学中,“脾虚”并非简单指消化功能变弱,而是反映了机体消化吸收、运化代谢等多方面能力的下降。根据《中华临床营养杂志》数据,脾虚是4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机体亚健康状态,影响血糖、免疫乃至心血管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失常,百病易生。《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脾虚有关的消化、代谢问题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那脾虚到底会导致哪些具体变化?不解决,真的会“影响半身”吗?
如果你出现以下4种典型变化,务必警觉:
持续性疲乏、精神差,感觉像“泄了气的皮球”。
长期脾虚会导致能量运化不足,数据显示,超6成脾虚人群每日活动耐力下降10%-20%。很多人白天没精打采,工作效率降低,还容易情绪低落。
消化变差,饭量变小,吃点东西就胃胀腹泻。
脾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据《中华消化杂志》统计,脾虚人群中慢性腹泻发作率是一般人的1.8倍。部分中老年人还会因长期腹泻、腹胀导致营养不良,体重波动大。
![]()
抵抗力明显降低,经常感冒、口腔溃疡或带状疱疹。
权威数据显示,合并脾虚的中老年人每年感冒次数明显增多,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12%-17%。另外,免疫低下还增加了慢性病复发的风险。
面色萎黄,皮肤松弛、发暗,常伴随浮肿或水肿。
脾虚影响气血生化,外在表现在皮肤弹性下降、水肿发生率增高17%,脸色暗淡无光,显得“不太有精气神”。
其实,“脾虚人废一半”,绝非危言耸听。若不及早干预,“亚健康”状态很容易滑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乃至认知功能下降等更重问题。
日常调理脾虚,建议这样做,科学4招早干预,别等出问题后才后悔:
合理饮食,主张少量多餐,重视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
多食小米、山药、薏米、莲子等健脾益气食材,《中国食物成分表》指出,每天摄入小米50克、山药100克,坚持4周后消化得分可提升11%。避免过度油腻、生冷食物,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
规律运动,动静结合,推荐快步走、八段锦、太极
适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有效提升气血循环,改善消化功能。据《协和医院脾胃功能干预建议》,坚持3月后,60%参与者报告体力明显增强,腹部不适症状减轻。
作息规律,睡眠充足
脾气最怕过劳、熬夜。《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脾虚分值上升13%,而坚持早睡早起的人,脾胃相关症状减少21%。
![]()
科学对症调理,重视医生建议
对照自身症状,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合理用药或食疗。严禁自行大量服用补脾中药,以免适得其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