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祸不单行。生意难做,人正郁郁,病也容易找上门。
生病就得去医院,一踏进门诊大厅,往往人挤人。这时候你难免感叹一句:还是医院业务好,这跟“抢钱”有什么两样?
直到最近,读完《经济观察报》那篇刷屏的《医生坦白局:是的,我们降薪了》「链接」才知道,原来连看上去“永远不缺客源”的公立医院,也有发不出钱、或降薪的一天。
起初还不信,上网一搜,发现现身说法的、诉苦抱怨的医生或朋友不在少数,看来所言不虚。
![]()
![]()
不过,那几篇广为流传的“降薪抒情文”,写得夹叙夹议、篇幅不短,读下来还是不太清楚降薪的根本原因。我在这里做个“省流版”汇总,约有三点:
一是公立医院这些年大举扩张、新建院区,背了债,拉了饥荒。“全国公立二级以上医院债务总额可能接近8万亿元”。欠债总是要还的。在财补有限、营收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还债的压力自然传导到内部开支上,薪酬首当其冲。自己人,好说。
二是过去“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的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在透支医保基金和患者的钱包。医院是赚了钱,但医保基金也被掏得七七八八,老百姓怨声载道,医患关系日益紧张。随着2024年DRG/DIP医保支付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地,这条路基本被堵上了。以前是“多做项目多赚钱”,现在变成了“合理控制成本才能有结余”。一旦诊疗费用超过病种“封顶价”,医院反而要亏钱。
三是医药领域的反腐与合规风暴,切断了部分灰色收入。虽然这事不便明说,但它对医生“实际收入”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也应当被正视。
而在我看来,更大的挑战或许还在后头——这一点原文没提。
医生本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专业带来信任,也筑起了“信息高墙”。过去一些不合理的诊疗、天价药、大处方,某种程度上正是在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
但随着AI全面进入医疗场景,这堵墙正在被迅速推平。AI不仅能在患者端辅助判断治疗方案是否合理,让医术再难“敷衍”;在系统内部,比如执行DRG/DIP时,AI也能实时评估医生的处方和检查是否恰当、是否在合理成本区间。
换句话说,医生的每一个诊疗动作,都可能被系统实时评价。信息越来越透明,行为越来越规范——这对整个医疗体系是进步,但对部分医生的传统执业习惯,无疑是新一轮冲击。
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越来越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