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房超
11月12日晚间至13日凌晨,一场跨越洲际的天象奇观震撼上演:全球多个非极地地区先后观测到罕见极光,从北美大陆到欧洲腹地,绚烂光影照亮夜空。
与此同时,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北方多地同步出现极光景象,红色、绿色、紫色的光幕在夜空中交织舞动,让星空摄影爱好者与市民直呼"梦幻"。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专家表示,这场大范围极光盛宴的背后,是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前正值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活跃期,类似现象或仍有观测机会。
此次极光现象覆盖范围之广、视觉效果之震撼,在近年天象记录中实属罕见。在我国黑龙江尚志市亚布力镇,摄影爱好者用镜头捕捉到绿色与红色交织的极光光幕,缓缓铺展在夜空之中;新疆哈密市伊州区的曹先生则记录下紫色极光舞动的瞬间,与地面灯光形成奇妙呼应。更令人惊喜的是,北京怀柔区汤河口镇、门头沟区百花山等地也出现清晰极光,市民周先生隔一年再次在北京观测到这一奇观,他感叹:"去年5月那次已经很罕见,没想到时隔一年又能在京城看到,绿色光柱在夜空中移动,太壮观了。"
![]()
11月12日晚,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拍摄的极光。(图源:新华社)
![]()
摄影师戴建峰拍下呼伦贝尔的绝美极光。(图源:人民日报)
![]()
内蒙古呼伦贝尔多地出现红绿交织极光。
![]()
北京怀柔等地出现罕见极光。
![]()
11月12日19:00左右,摄影爱好者在根河市拍摄到的极光。(图源:央广网)
在大众认知中,极光多是南北极地区的"专属景观",为何此次能在中低纬度地区大规模出现?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给出了科学解释:极光的本质是太阳高能粒子与地球大气层碰撞产生的发光现象。太阳持续发生核聚变反应,会向外喷射大量带电粒子,形成"太阳风"。地球磁场如同"保护罩",通常会将这些粒子导向两极,粒子与极区高层大气中的氧、氮原子碰撞,便产生了极光,这也是极光多出现于南北纬65度至75度"极光卵"区域的原因。
![]()
太阳高能粒子流(太阳风)对地球周边区域/地磁场相互作用的示意图。(资料图)
而此次非极地地区极光的出现,核心在于强烈的太阳活动引发了大地磁暴。据监测,11月以来太阳发生多次日冕物质抛射,大量高能粒子以高速冲向地球,与地球磁场剧烈作用,导致地磁场强度显著变化,形成大甚至特大地磁暴。当地磁暴强度足够大时,原本被导向两极的高能粒子会突破磁场屏障,抵达中低纬度地区的大气层,与大气原子碰撞后便形成了极光。"地磁暴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极光的观测范围,"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解释,"衡量地磁活动的KP指数达到7以上时,极光就会向低纬度扩展,此次KP指数峰值较高,才让我国北方乃至全球多地有幸目睹这一奇观。"
![]()
太阳持续发生核聚变反应,会向外喷射大量带电粒子,形成"太阳风"。
此次极光现象的大范围出现,也与当前所处的太阳活动周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存在约11年的周期,2019年我们进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目前正逐步走向2025年前后的峰值期。"太阳活动高峰期,黑子数量增加,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活动更频繁,引发地磁暴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极光出现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机会自然增多。"蒋晨明表示。星空摄影爱好者王俊峰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去年国内多次出现极光,今年虽频次下降,但此次强度和范围都远超以往,正是太阳活动活跃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观测到的极光多呈现玫红色、橙色等独特色彩,这与观测高度和大气成分有关。专家介绍,极光颜色由碰撞高度和原子种类决定:300千米以上高空多为浅红色,200至300千米为深红色,100至200千米则以绿色为主,低于100千米可能出现蓝紫色。我国中低纬度地区观测到的玫红色极光,正是高能粒子在特定高度与氮分子、氧原子混合碰撞的结果。
对于未来观测机会,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提示,随着太阳活动高峰期的临近,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出现较强地磁暴,我国北方地区市民若关注空间天气预报,选择光污染较少的开阔地带,仍有机会观测到极光。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光影盛宴,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宇宙的壮美,也为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空间天气科普课。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网、鲁中晨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