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嬉皮笑脸
责编:马戏团长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如果对中国古代兵法有点了解,哪怕听过点评书演义,看过两眼三国的朋友肯定知道一个计策,空城计。这招算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代表计谋,因为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率大军一路进逼,兵临城下。诸葛亮手头只有两千五百人,要想逼退对面十五万大军。怎么办?最后,诸葛亮选择故意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一个兵都不漏出来,司马懿看这劲头,觉得诸葛亮一定有诈,设好了伏兵等自己往里钻,当即决定撤兵。
![]()
◇图为京剧《空城计》
这段儿不论是在京剧作品还是其他地方剧里,都被演了无数遍。甭看小说戏曲里,这个计策被诸葛亮用的很好。不过,在正史上,诸葛丞相就没用过空城计,这计谋也远没有一般人吹得那么好使,真把空城计这一套玩起来的另有其人。
![]()
诸葛亮用空城计这一段不算罗贯中自己虚构的。在西晋的时候,有个叫郭冲的人写了篇《条亮五事》。在这篇文章里举了五件诸葛亮不为人所知的异事,与法正辩法度,观色而见刺客,孔明拒贺,取信与军,还有空城计。其实,郭冲这篇文章就跟“孝庄太后秘史”,“慈禧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属于博人眼球的。在西晋,这种写名人奇闻逸事,听名人八卦的风潮尤其兴盛。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就对诸葛亮的事迹非常着迷,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喜欢这一口,那下面这些文人自然都愿意写相关题材的东西,这才有的这篇把诸葛亮吹得神乎其神的《条亮五事》。
![]()
◇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空城计
后来,陈寿在编《三国志》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太扯淡,一条没用。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还专门分析了郭冲这篇文章,里面错误一大堆,最终结论四个字,胡说八道。后来人们越来越崇拜诸葛亮,郭冲这篇文章就被后人添油加醋,抄来抄去,写进小说演义里。
虽然诸葛孔明没干过,但在三国之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人在实战里用空城计这一套了。在《左传》里记录了这么一件事,鲁庄公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66年,当时楚国令尹子元,令尹其实就相当于丞相,他带大军进攻郑国。当时楚国势力正盛,郑国已经从当年的大国混成路人甲了,谁来都能踩两脚。郑国虽然向齐国求援,但这两边距离差的太远,齐军也没那么快赶到。势单力薄的郑国无力抵抗,子元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郑国都城跟前,眼瞅着郑国就要给人灭了。在最后关头,郑国大夫叔詹就用了空城计拖延,特意让城门大开。
![]()
◇ 图为连环画中的叔詹形象
面对这个场面,子元就开始疑神疑鬼了,郑国这么大大方方放他进城,肯定有后手埋伏。而且他不止怕埋伏,子元打这仗背后还有点私人原因。他是前代国君楚文王的弟弟,他哥文王死后,他跟宫殿里摇铃铛勾引自己嫂子文夫人,结果被嫂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说你堂堂令尹,不去外面打仗谋取武功,天天跑寡妇跟前搞不正经的,真不是个男人。子元也要点颜面,决定带兵打一回仗给嫂子看,这才有的这趟伐郑的事。子元担心这要是在最后关头挨了埋伏,灰溜溜跑回去,自己颜面可挂不住,嫂子的事肯定是吹了,所以一时举棋不定。
就在他犹豫的这几天里,齐国援军到了,有齐国助阵,打下郑国都城已经不太现实了,子元决定撤军。为了防止自己撤退的时候被郑齐联军追击,子元也玩了个空城计,他在夜里撤军,而且走的时候不动军营,旗子都不收。郑军从城里看过去,发现楚军营寨依然立在那,上面大旗飘扬,觉得楚国阵脚未乱,也不敢贸然出城。于是,吃了空城计的子元也借着空城计成功撤兵。子元伐郑这一段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空城计。
在之后的朝代里,空城计也不止一次出现过,尤其是三国。只不过在三国正史里,第一个用空城计的是曹操。公元195年,这时候曹操还没成为一方霸主,吕布发兵进攻曹操。人都打到跟前了,好死不死曹操手下的人马正好都派出去收割麦子凑军粮了,就算找回来也得要时间。当时,曹操手里能拿来打仗的不过千人,为了逼退吕布,曹操连女人都动员起来,刻意选了一处树林旁边扎营。吕布军队走到跟前,看到军营旁边丛林密布,觉得曹操这人这么狡诈,肯定在其中设有伏兵。于是,决定先往回撤个十几里地,做好准备再行进攻。这一撤就给了曹操喘息的机会,重新召集了人马,真的设下了伏兵。而吕布为了防备曹操埋伏,第二次进攻的时候,只用轻装灵便的步兵。结果,他算到了第一手没算到第二手,曹操的伏兵步骑混用,轻装步兵根本没法抵挡骑兵。最后,吕布大败而归。
![]()
◇ 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然而就在二十多年后,曹操自己也吃了一回空城计。公元219年,当时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大战,曹军吃了败仗,跟随曹操多年的得力干将夏侯渊阵亡。为了报复刘备找回场子,曹操率兵进攻汉水以南,刘备派出赵云和黄忠防守。为了退曹兵,赵云和黄忠决定用传统的断粮手段,由黄忠带主力去截断曹军的运粮路线,没了军粮,对面自然就得退兵。但是这计划赶不上变化,黄忠带着主力去劫粮,到了约定的时候还没返回。赵云带着几十人出营接应,结果一头碰上了曹军,两边人数差距太大,野战肯定是打不过了,赵云带着人且战且退撤回了军营,曹军则是一路追杀,眼瞅着人就要进来了。本来副将张翼想闭门死守,结果赵云撤回来以后大手一挥,不但下令大开营门,还偃旗息鼓把仅有的那点兵全派出去,拿着弓弩在营外埋伏。曹操虽然自己用过空城计,但是他自己也是多疑的性格,看到赵云这个阵势心里也有点拿不准。在他正准备退兵的时候,赵云营帐里立刻鼓声大作,周围弓弩齐发,曹军阵脚立刻大乱,没等曹操下令就已经溃退,不少人直接慌不择路,淹死在汉水里。后来,刘备到前线视察,还因为此事给了赵云一句相当有名的评价,“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 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形象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也有不少人仿效前人玩空城计的。像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他爹萧承之就使过这一招,元嘉七年,也就是公元430年,刘宋北伐失败,北魏趁机反攻,准备吃掉南朝在山东的势力。当时萧承之还是刘宋的济南太守,面对北魏大军,萧承之能调动的只有几百人,虽然在城外一度打赢了对面的前锋,但毕竟兵少将寡,实力差太大,只能退进城里。萧承之思来想去打算用空城计退兵,于是,下令大开城门,底下人纷纷表示反对,说敌众我寡,怎么还能如此轻敌放人进来。萧承之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现在济南被围,敌我本来就是实力悬殊的状态,如果真的摆出拼死一搏的架势,反而让对手意识到咱们就这么点人,人家真的全军压上,咱们必定赢不了,如今,只能在气势上唬住他们。北魏的军队一看这城门大开,再加上之前也吃了个败仗,疑心也起来了,怎么守城也这么牛逼哄哄,一定有伏兵。再加上当时北魏几路并进,不缺这么一座济南城,于是,当即退兵支援别处去了。等到来年,别的地方仗打完了,刘宋的援兵也到了。萧承之也是因为守济南有功,得了宋文帝赏识,日后加官进爵,给他儿子篡宋建齐铺好了路。
说起来,南北朝还有好几个空城计的例子,像是西魏大将王思政到弘农主持防务的时候赶上东魏进攻,当时弘农防务松懈,城墙都是破的没修好,各种工事都没建立。一听东魏要来打,军心也开始不稳,大家都没心思打仗,觉得这破城肯定守不住。领头的王思政则是一副悠闲的样,下令把城门打开,自己解开衣服在床上安然睡觉。由他这么一搞,城内的军心反而定了下来,大家一看,你这带头的不仅不跑,还这么悠闲,肯定有后手藏着,大家都跟你混。东魏军队杀到一看,这不对劲啊,城破破烂烂的,门都没关,但是里面人都没跑,一下起了戒心,不敢继续进攻。王思政借机整备军务,修复城池,等到东魏军队回过味来的时候,城都修好了,想打也不好打了。
![]()
◇ 图为诸遂良描摹庾信的《枯树赋》
空城计看起来很灵,很管用,不过也不是谁都能用,谁都能用好。南北朝也有东施效颦的例子,最有名的一个当属南梁的庾信。这哥们在历史上以文学出名,中年出使西魏结果被扣下来给西魏当官,一直思念南方,因此写过不少有名诗赋。但他这人属于是典型的南朝文人,写诗词歌赋,抒发一下情感没问题,真的当官办事一办一个砸,尤其是不能带兵打仗。庾信在当年诸葛亮隐居的南阳郡长大,估计他打小就听了不少诸葛亮的故事传说,所以长大后对诸葛丞相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年轻的时候,庾信还经常不揣冒昧把自己和诸葛丞相相提并论。觉得自己能和诸葛丞相一样有大智慧。
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庾信正在当建康令,负责守卫都城建康的朱雀门。他就是信了之前给诸葛亮吹牛逼的文章,觉得自己的偶像诸葛亮玩空城计就能吓退敌军,那自己也行。于是他也仿照诸葛亮,弄了一身羽扇纶巾打扮,人诸葛亮传说里是焚香弹琴,旁边还俩童子跟着,这哥们直接跑到城楼上拿根甘蔗抱着啃。结果,侯景军队杀到,当时侯景的军队带着铁面具震慑对手,庾信一看这人人都带个凶神恶煞的面具,自己心里先发憷。侯景的人一看这人跟城楼上啃甘蔗,甭管这人再整什么幺蛾子,先一箭射了过去,给庾大人手里的甘蔗打掉了。结果,庾信彻底绷不住弦了,惊慌失措逃离了前线,领头的一跑,守军立刻成了一盘散沙,当即溃散,侯景乱军就这么杀进了建康城,把南方这些世家大族屠了个杆干毛净。
![]()
◇ 图为候景
其实,这空城计不光咱们老祖宗玩,外国人也有玩的。最有名的就是日本德川家康。公元1572年,武田信玄上洛,在上洛的路上攻打德川家康的领地,两边在三方原大战。结果家康这边惨败,传说德川家康在逃跑的路上,被吓得大便失禁,屎拉了一裤裆,一路失魂落魄跑回自己的居城滨松。此时,武田大军闻着家康的屎味儿,一路就追到了滨松。
![]()
◇ 图为电视剧中德川家康形象
武田大军兵临城下,自己城里又没啥守军。火烧眉毛下,德川家康决定学中国的空城计,把滨松城门打开,在城中擂鼓。武田信玄看到滨松城门大开,一时有所迟疑,又听到城中阵阵鼓声,更是起了疑心,甭看武田信玄有“战国第一兵法家”“甲斐之虎”这些响当当的称号,但这次上洛的时候,武田信玄已经53岁高龄了,自己的肺病也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武田信玄这次率军上洛,是抱着不成功就成仁的信念来的。所以,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这位甲斐之虎是不会拿自己的军队开玩笑去进攻城池的。信玄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放弃了攻城继续上洛,德川家康这才捡回一条命,收拢残兵固守城池。他要没用空城计让武田退兵,他命都保不住,更别说后面当天下人建江户幕府。
![]()
◇ 图为现代插画中的武田信玄形象
除了中国和日本,在欧洲也有个空城计的传说,现在法国南部有个卡尔卡松地方,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修有堡垒。传说,到了中世纪早期,当时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一世带兵攻打这里,统治当地的大公凭借坚城跟查理曼打了五年围城战。等到大公战死以后,由大公的夫人卡尔卡松接手,继续带兵抵抗。等打到第六个年头,这时候两边都已经有点打不下去了。城外的查理曼觉得,不值得在这块地方砸这么多人力物力,再这么耗下去,自己这边就要乱了。而城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眼瞅着粮食要见底,都开始吃耗子了,再不想个办法退兵,城里就得人吃人了。结果,城主卡尔卡松夫人想了个招,她想办法筹集到了一头猪和一袋麦子,拿最后这点粮食给猪养肥了,然后让人把猪丢出去。查理曼的手下一看,哟,这么大一头肥猪你们城里都不吃?这意思就是说城里粮食充足。于是,赶紧上报查理曼。查理曼一听,也泄了劲,这城里的粮食要是这么充足,自己还不知道要跟这里围多久,思来想去,查理曼大手一挥,撤。当地终于是逃过一劫,为了纪念这场胜利,这块地方也改名卡尔卡松,一直叫到现在。
这么多历史上的空城计,其实可以找出一些特点。空城计不是一个多高明,多精巧的计谋。本质上还是一种咋呼人的缓兵之计。历史上用这种招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已经最后关头,没得选了才用。而且,用空城计的不可能真跟《三国演义》里一样,往城楼上一坐,就能让对手乖乖撤兵不敢再来。除非对手真不想继续打,像是武田信玄这种,已经不想继续消耗兵力打你,我得保存兵力留作他用,那信玄的目的就不是灭了家康。要不就跟中国古代这些情况一样,你得有后手,用空城计就是为了拖延时间,聚拢兵力。等敌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严阵以待了。
像是庾信这种,就属于典型的半瓶子晃荡,看人家用空城计退兵很潇洒,他不看场合不看环境也学,侯景肯定是奔着首都来的,他不可能说撤就撤,一定是往死里打。所以说,空城计别看被人捧得那么高,其实底层的逻辑并不复杂。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