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航空市场走上复苏的“分岔路”。在欧美市场还在复盘疫情创伤、需求迟迟未回暖时,中国的航空客运量却一马当先,早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就在这片热土上,英国百年工业巨头——罗尔斯·罗伊斯突然加快了脚步,准备把维修中心建在北京,甚至不止于此,整条生产线也打算搬来。
![]()
这个企业是要在中国扎根。别忘了,罗罗向来保守,过去几十年在华布局谨慎得很,如今却主动提出“搬家”,这背后的故事可不一般。与其说罗罗是为了市场,不如说它是在全球产业大洗牌中,做出的自救大动作。
在“向东看”的战略背后,是一家百年老牌企业对生存的重新思考,是对产业链重构下中国角色变化的认可。而我们要看的,不只是一个厂房的落地,更是一场产业格局的迁徙,一轮全球制造逻辑的重写。
![]()
从合作摸索到整线转移
罗罗跟中国的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中英之间的技术交流刚刚起步,罗罗就靠着飞机发动机技术,与中国的航空工业部门打起了交道。参与过西飞,也参与过商飞,虽然谈不上主角,但一直没离开过舞台。
其实在民航领域之外,罗罗早就悄悄“打前站”。比如和玉柴搞船舶动力合资,多年下来,不仅捞到了市场,也积累了在中国本土化运营的经验。这些看似“边角料”的业务,为它后来在航空领域的深耕,铺好了路。
![]()
真正的转折点,是2019年那个C929大飞机项目。为了竞标发动机订单,罗罗首次提出愿意在中国建装配线。要知道罗罗对核心技术一向捂得紧。
虽然最后发动机方案偏向俄制,但罗罗这一步,等于自己撕开了那层技术壁垒的窗户纸。
![]()
从那以后,罗罗的态度明显变了。它意识到,光靠技术授权、卖设备那套老路,在中国市场已经走不通了。想吃蛋糕,就得进厨房。于是,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合资项目应运而生。
这个项目是它和中国国航各占一半股份的合资,投资额高达22.42亿元,选址在北京顺义。更关键的是把整个维修生产线都端过来。包括高温合金热处理、复合材料检测、核心部件测试等高技术环节,全都在列。
维修是整个航空产业链里技术密度最高的环节之一。这一步,意味着罗罗不再把中国当买家,而是当合作方,是要一起做技术、做市场的节奏。
据报道,这一项目2022年在服贸会签约,2023年动工,2024年底封顶,2025年竣工,2026年正式运营。
![]()
罗罗为何向东看?
其实,在中国修建生产线是被逼出来的。罗罗这几年没少吃苦头。疫情期间,全球航空业停摆,罗罗这些靠发动机维修吃饭的企业首当其冲。加上Trent 1000发动机的技术问题频发,公司连续两年大亏,还裁了几千人。
这就是典型的“脱实向虚”后遗症。过去几年,罗罗为了追求股东回报,把精力放在短期收益和金融操作上,结果一遇到风险,根基不稳的问题全暴露了。
而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就像一个“避风港”。不仅航空业恢复快,而且未来还有明确增长路径。2024年上半年,中国航空客运量就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而欧美还在半山腰上喘气。
![]()
放眼未来十年,中国预计将新增9000多架飞机,航空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超越欧美总和。庞大的中产阶级、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的旅游和商务需求,让中国航空市场具备了极强的“确定性”。
对罗罗这种做重资产的企业来说,确定性就等于安全感。这也是它敢在中国加大投资、拉长战线的关键。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两机专项”政策支持,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批能力过硬、成本可控的本土供应商。罗罗自己都承认,它在中国的供应链已经成为全球网络的一部分。
更妙的是,中国地方政府的“服务型角色”也让罗罗尝到了甜头。北京顺义区设立专项工作组、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全流程护航项目推进。这种高效务实的营商环境,是西方某些国家一纸批文拖三年无法比的。
![]()
利益盘点
对罗罗来说,把维修中心和生产线搬到中国,是一次对症下药。贴近客户,响应快;人力成本低,效率高;供应链成熟,管理方便,这几项叠加,等于是给自己做了一次“精简重构”。
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竞争力。过去几年,罗罗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被通用电气压着打。现在,它靠着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有机会实现“翻盘”。
对中国来说,最直接的好处是修飞机的能力上来了。过去一些高端发动机只能送到国外维修,耗时耗钱。这次罗罗带来的是全套技术流程,能在国内完成全周期大修,提升了航空安全和运营效率。
但更深层的收益,不是技术换回来,而是参与到了全球顶级制造流程中。维修中心的落地,不只是设备和技术的迁移,更带来了一整套质量体系、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对中国高端制造业来说,这是一次“近距离观摩、实战演练”的宝贵机会。
![]()
长远看,这种深度合作也将反哺本土研发,比如国产CJ-1000A发动机就能从中吸收经验、培养人才。就像中国高铁、核电当年也是从合作中起步,最终实现了自主创新并反超。
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合作代表了一种新的全球化模式。不是过去那种“你设计我代工”的垂直分工,而是建立在效率、市场和资源优势上的水平融合。在当前逆全球化情绪高涨的背景下,这种合作模式显得尤为珍贵。
当然,合作也不是没挑战。核心技术保密的边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但只要双方都以“共赢”为底线,这场合作就有可能成为全球产业融合的新范式。
![]()
回头看,罗罗在中国的战略转变不是一夜之间拍脑袋决定的。从最初的技术交流,到愿意建装配线,再到如今的维修基地和生产线转移,这是一个逐步深入、不断加码的过程。
而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市场在这、产业链在这、未来也在这。说得再直白点,这是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对中国制造能力、市场潜力和政策环境的认可。
这条搬来的生产线,不仅是服务中国,也可能成为罗罗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等2026年项目正式运营,它或许会承担更多全球维修订单,甚至成为罗罗发动机全球布局中的“新支点”。
![]()
这不只是一个企业的选择,更是一场产业迁徙的缩影。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合作伙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像罗罗这样的老牌工业巨头,也在用实际行动,参与这场变化,见证这场变化。
这一次,不是我们求着他们来,是他们看准了中国,主动走了进来。结构在变,格局也在变,一条新的产业链叙事,已经悄然展开。
参考信息:中国数据中心备电需求激增,跨国发动机巨头罗罗扩大本土产能2025-08-18 21:32·澎湃新闻 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竣工,年底首台航空发动机将进厂维修2025-08-04 13:53·新京报 顺义区: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2025年投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