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晨雾未散,固安顺斋瓜菜合作社的冷链车已准时抵达北京京客隆超市送货区。带着露水的蔬菜被快速卸下,中午就能摆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这场从沃野到餐桌的“新鲜之约”,既是廊坊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的具体行动,也是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市主动加强与京津雄对接联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支撑,畅通产销衔接渠道,推动农村区域协同治理体系逐步构建、农业统一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为加快打造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定位,以优势互补激活协同内核。“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在三地区域协同发展中,找准定位比“贪大求全”更重要,优势互补比“规模竞争”更有效。廊坊紧扣协同发展主线,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在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立足首都农产品稳定供应“保障区”,廊坊打造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和“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全链条品控,培育出“永清番茄”“大厂牛羊肉”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用硬核实力守护京津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定位京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廊坊积极构建“京津研发、廊坊转化”协同创新链条,引入顶尖科研资源,推动永清种苗工厂、安次西甜瓜育种实验室等标杆项目落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打造京津冀绿色生态“涵养区”,廊坊联合京津开展跨界河道治理,推动农文旅融合,让“京津生态氧仓”成为区域共同的绿色财富。廊坊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参与区域农业农村协同发展,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区域联动”、从“传统生产”到“现代产业”的转型跨越,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多方共赢。
打破壁垒,以要素流动拓宽协同路径。在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进程中,“通武廊”现代农业协同先行区建设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让三地农业农村协同发展实现“攥指成拳”。通过建立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协同发展中的“堵点”“难点”进一步打通,不仅有效保障了区域农业“四安一稳”,更推动廊坊与京津在产业耦合、市场共融等方面的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协同成效:引进合作农业项目75个,签约额240亿元;筛选80余个农产品品牌、200余种优质农副产品直供北京大型商超、机关食堂、批发市场等;组织净菜进京、“六进”等产销对接活动100余场……廊坊农业产业已深度融入京津冀统一大市场,日益成为区域发展中保障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节点”。
长远谋划,以久久为功夯实协同根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部署一批务实举措”,为廊坊带来了多重战略机遇。新起点新征程,廊坊要乘势而上、精准发力,以服务京津、展示成果、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擘画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未来蓝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通武廊”现代农业协同先行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农业示范样板。要坚持规划先行,以“通武廊”先行区《框架协议》和《建设规划》为引领,将其建设列入省、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相关规划,明确“一核、一带、三区”定位。要强化项目带动,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组织有良好协同基础的县(市、区)申报省级先行区建设项目,在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谋划优质项目。要深化常态协同,持续完善与京津部门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在联合执法、品牌共创、科技交流、生态共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农业农村协同发展,一头连着区域发展大局,一头连着农民幸福生活。加快打造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新高地,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以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让农业协同发展“跑起来”、农产品对接市场“串起来”、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展现廊坊作为、贡献廊坊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