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山区森林防火工作“山高林密、点多面广、力量有限”的传统难题,如何破局?今年以来,潍坊青州市庙子镇积极探索,创新推行“护林防火一张图”工作模式,通过风险分级、信息集成、责任上图、动态管控,实现了森林防火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深刻转变,走出一条基层智慧防火的新路径。
一、核心突破:“三色”风险分级,变“粗放管理”为“精准布防”
传统防火模式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力量分散、重点不明。“一张图”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红、黄、蓝”三色风险分级管理体系,让防火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
![]()
![]()
![]()
科学定色,划定防控“坐标系”。综合历史火情、群众用火习惯、地理位置等多维因素,将每个村庄划分为三个风险等级:红色代表高风险区,如紧靠山林墓地、林区田耕、养殖场等易引发火情,威胁山林的区域,需“严管严控”;黄色代表中风险区,如距离山林有一定距离,存在部分可燃物可能会发生火情的区域,需“联防联控”;蓝色代表低风险区,远离山林,一般不会发生火情的区域,推行“自治自控”。通过三色风险的分级管理,构建了清晰的火灾风险“坐标系”,使防控重心一目了然,在护林防火人员摆布上也就有所侧重。
![]()
![]()
![]()
![]()
![]()
![]()
![]()
二、夯实基础:“综合”信息集成,变“分散信息”为“一图统览”
“一张图”的生命力在于其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个集成了风险隐患、应急资源和责任体系的“指挥中枢”。
![]()
全域摸排,让风险隐患“无处遁形”。组织力量对农田、墓地、养殖棚、农家乐等所有潜在火源点进行地毯式摸排,并运用无人机航拍、高清地图比对等科技手段,确保无遗漏。尤其是墓地坟头,除通过无人机航拍外,工作人员本着“见路就进”的原则对所有坟头进行全面摸排,并分类标注在地图上,形成“风险隐患数据库”。
资源整合,让应急要素“随时待命”。将进山道路进行详细分类,消防车、运兵车、摩托车、步行等不同的交通方式标注不同颜色的路线图,对辖区所有蓄水池全部落图标注,检查站等关键应急信息全部整合上图。一旦发生火情,可按图索骥,快速规划最优行进路线和取水点,为“打早打小”赢得先机。
责任上图,让千钧重担“人人挑”。建立从机关干部到村干部的网格化责任体系,明确墓地坟头祭祀人员、耕地地块联系人、经营场所、包山大户负责人等信息,并根据隐患点多少、村庄大小等划分网格,每一个网格、每一个重点点位的责任人姓名、联系方式直接标注在图上,实现“图上有标识,事上有担当”,彻底杜绝责任虚化。
![]()
![]()
![]()
![]()
![]()
![]()
![]()
▲无人机航拍
三、高效应用:“动态”管理机制,变“静态图纸”为“活态战力”
再好的地图,若不投入应用便是空中楼阁。“一张图”的价值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指挥中得到极致体现。
常态化巡查,按图索骥。根据“三色”区域,制定差异化巡查计划。例如在除夕、清明等高风险等级天气,对红色区域实行全天候值守,黄色区域进行流动巡查,蓝色区域实行定期巡护,确保人员力量合理分配,隐患及时发现、处置。
应急化响应,挂图作战。火情发生时,“一张图”即升级为“作战图”。指挥员可依托地图瞬间定位火点,分析周边风险、调取最近水源、部署最佳路线,实现快速、科学决策。
制度化更新,“以用促新”。建立定期“月度更新、季度复盘、即时修订”的动态维护机制,根据摸排、巡查反馈和基础设施变化,及时调整地图信息,确保这张“活”地图始终真实反映辖区现状,成为常备常新的防火利器。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