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伦理思想如何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合宜而充盈的智慧滋养?2025年11月5日,“人工智能治理与中国伦理智慧”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本次会议系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办,教育部全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应用伦理研究院协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治理与中国伦理智慧”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的研究方向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科技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
![]()
活动伊始,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致开幕词。他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脉络出发,指出人工智能治理的必要性,期待与会专家学者从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出发,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伦理学智慧,为本次学术研讨提供跨学科的多元视角。
![]()
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副处长杨琳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上海市社联沟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会的工作,指出伦理学会从人之为人的深层次触及AI时代的根源与脉搏,希望与会学者在跨学科合作之中以学弘道、以学明德,彰显大志向,成为大先生,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研讨之中形成富有前瞻性意义的选题与社联形成充分的交流互动。
![]()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以中欧文明互鉴背景下人工智能伦理对话为聚焦点,着重探讨了中国伦理智慧所独具的情感伦理进路,以“生生与共”的人机关系开启全球伦理共同体的新纪元,以情理不二、理在情中的“理性之情”为AI时代全球伦理治理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伦理学的元理解,重塑“天下”和“文明”新理念引领人类社会走向至善和光明。
![]()
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付长珍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潘伟杰以“AI时代法理、法律与国家竞争力”为主题,指出需要用历史素养和系统眼光看待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更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所言“法律以社会为基础”论断所承载的内在意义,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出发应对时代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界定法理、建构法律、定位国家竞争力。其一是对世界历史有更加彻底的理解,其二是要以人工智能丰富现代性,追问思考民主的产生与公民权利问题,其三是要面对系统化的新权力带来的技术专制桎梏,以及在技术专制窠臼之下人的解放问题,走向更加彻底与全面的社会解放新境界。
![]()
上海大学哲学系王天恩教授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何需要中国伦理智慧”为题目,指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到位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理解作为其基础的大数据,要理解大数据又必须深化理解作为其由来的信息。作为感受性关系,信息具有创生性、涌现性、相互性和共享性等基本特性。在信息的感受性关系理解基础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层次:人类知识层次人工智能、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和信息层次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中国伦理智慧对此的启示尤为显著。类群是同类信息体构成的群体。根据信息体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性的强弱区分,个体越具个性相互性越强;越是同质相互性越弱。相互性需要有互补机制,强相互性“和而不同”,弱相互性“同而不和”,人工智能伦理的规则和规律一体化性质与正中国伦理智慧相契合。
![]()
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更幸福吗?”作为问题切入点,梳理了从启蒙运动以来对追求人的幸福生活权利的探讨,着重从确立自我主体性的理性概念、建立感官联系的情感概念、对知识科学以及人自身的信仰概念、享受与追求物质消费的富裕概念、框定行为边界的美德概念这五个方面展开,指出回溯历史能够更好回答:AI时代可否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观照文化多样性之后内蕴的人类总体文明共通的普遍性幸福生活关切。
![]()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雅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刘志刚教授从“AI赋能法治中国的逻辑与进路”出发,基于法学学科理论中的人工智能运用不均等现象,指出“AI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路。刘教授以高校学位论文人工智能运用的检测实例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成熟,规约技术的刚性制度同样需要走向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之中,纪检监察、公法运用和基层社会治理都蕴含着人工智能运用的新可能,要注重其与公民隐私保护和权利实现、数据共享的部门垄断、规制建设与维护的复杂关系,彰显出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研究员杨庆峰以“层级、扁鹊与AI治理”为主题,聚焦AI层级风险内在的时间特征,指出人工智能治理的异常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入《韩非子·喻老》中扁鹊见蔡桓公时基于风险判断相关阶段抉择应对方法的中国传统智慧,指出AI治理需要考虑风险发生、人工智能发展程度与人工智能整体历程的时间维度。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奇峰副教授以“AI时代的伦理对齐”为主题,基于欧盟关于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规制确立历程,引入阳明学等思想源流探究AI能否保持纯白的赤子之心,即机心能否注入人类伦理的相关准则与要求,张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将中国传统伦理智慧与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现实巧妙结合。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凌研究员以“从透明到诚明——以‘诚’之概念阐发人工智能伦理的透明性原则”为主题,阐释“无蔽”所蕴含着的公开透明,结合全球媒体伦理的原则基石以及算法黑箱,指出AI时代的可访问、可追溯是公开、透明、真相的无蔽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诚”指向了人性追求、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黄家诚从人机交互的责任主体缺失现实问题出发,指出多手问题之中人工智能之恶的责任困境无法纾解,主张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代替主体理性,以图尔敏的论辩模型为逻辑桥梁构建人机协同的责任机制。
![]()
董雅华教授就主旨报告专家学者的发言作简要总结。董雅华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实质问题是类人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的灵魂在于人文,人文的核心是价值观,各位专家学者从国家治理、社会法理等不同角度观照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之边界问题,这也是该领域后续研究者的不懈追求与永恒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回应人与人工智能复杂关系之中的机遇与挑战,在复杂道德情境之中,人工智能要如何设计方能彰显人的生存与尊严,对这些操作性问题给予回应。具体到教育领域,思政课教师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导向,积极促成主流价值融入人工智能的原则设定之中,彰显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属人本质和育人属性。
![]()
在圆桌与谈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田润编辑就AI是否能够弥合社会不平等鸿沟作简要交流,指出当代中国智慧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助于实现AI时代的社会公平。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涵冰老师就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自主性作分享,指出要聚焦对学生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提升。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金龙老师就AI时代下主体如何保持确证自我的主体性作分享,关注AI本身是否能够生成自身内在的伦理建构人工智能世界的秩序。在提问环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后杨玉倩就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AI带来的人机互动可能存在对学生内在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弱化提出问题,各位专家学者从人机互动之中的价值引导、情感交流、主体具身体验、虚拟世界的身份呈现等方面给予解答。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作会议总结,指出在AI时代已经来临的情况下,主体不是选择是否与之共舞,而是被抛入这个境遇之中,尤其是教育者,面对的都是在运用智媒的青少年学生,如何在解疑释惑过程之中实现同教育对象的深厚联结,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教授还从人之为人的本心出发,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更呼唤着对“什么是人的本质”的思考,寻求人的解放与自由状态,坚守人之为人的伦理本色,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
来源 |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
作者|朱嘉玮 张奇峰
排版 | 蒲云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