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数据显示,全球约5.89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约70%处于工作年龄。你可能不知道,平时的一些习惯,正在悄悄摧毁你的血糖防线。
![]()
研究显示,平均每天静坐时间过长,肌肉对葡萄糖的消耗几乎停滞。当胰岛素不得不“强行搬运”血液中堆积的糖分时,抵抗便悄然形成。
睡前1小时吃晚餐会导致胰岛素降低,葡萄糖升高。
每天2杯含糖饮料(480mL)使糖尿病风险增加,代糖饮料同样会增加风险。
对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群,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
更可怕的是,这种代谢危机往往在体检异常前毫无征兆。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 母义明:糖尿病的早期或者是糖尿病前期,由于患者的血糖不是特别高,所以往往一半以上的人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
建议19时前完成晚餐,睡前保持4小时空腹期,是控制血糖的黄金法则。
用鱼肉、豆制品替代部分红肉,搭配西兰花等膳食纤维。
建议每完成1小时工作,进行2分钟靠墙静蹲或颈部拉伸,能显著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午间15分钟碎片化睡眠,能部分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孙宇:要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对于体育运动锻炼,建议每周三到五次的体育运动锻炼。另外在监测血糖方面,对于35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议患者要进行血糖的监测。
“糖前期”
糖尿病逆转的关键期
在体检中,当“空腹血糖”指标旁出现向上的箭头,让不少人心头一紧。对此专家提醒,血糖超标可能是身体进入“糖尿病前期”的警示信号,而这一阶段,正是拦截糖尿病进展的“关键关口”。
![]()
当体检发现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5.6mmol/L(毫摩尔/升),就应该引起重视。这个数值是重要的警戒线,建议进一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除了化验指标,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也值得关注。餐前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可能是胰岛素分泌紊乱的表现。如果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但是<7.0(毫摩尔/升),或者糖耐量试验的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但是<11.1(毫摩尔/升),又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在5.7% ~ <6.5%,这些都是糖尿病前期。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 母义明:在血糖代谢异常过程当中,只有糖前期的这一段是最容易逆转的,过渡到糖尿病之后,比如3年5年以上几乎不可能逆转了,所以一定要及早发现血糖异常。
在饮食方面,推荐“拳头法则”:
每餐主食不超过一拳头大小,优选粗粮;
蛋白质摄入相当于“一掌心”;
绿叶蔬菜则可以适量多吃,但是油要少。
同时要警惕“无蔗糖”食品的误导,关键要看营养成分表中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而不是被营销话术迷惑。
运动同样不可或缺。每周坚持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能显著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
除了饮食和运动,体重管理尤为重要。在这个健康转折点上,定期体检、读懂身体信号、及时就医,是每个职场人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
血糖忽高忽低
可能是脂肪肝惹的祸
临床中,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很多人用尽了办法血糖还是像坐过山车,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器官,肝脏。研究表明,脂肪肝和糖尿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
![]()
事实上,脂肪肝与糖尿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关系密切,彼此影响。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进而引发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积累,从而诱发脂肪肝;
一旦出现脂肪肝,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会减少,胰岛素的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加剧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然而往往忽视了对肝脏的保护,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 母义明:脂肪肝是发生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大血管疾病,甚至肾脏疾病非常重要的病理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光盯着血糖的水平,还要盯着整个代谢的状况,尤其是血脂、脂肪肝的存在。如果说双管齐下,把它们一起去管理,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会明显下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