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德国最近的表现,真有点“一边想合作,一边又在捅刀子”的味道。
刚说要改善对华关系,财长克林贝尔还准备访华;转头,德国联邦议院却邀请刚被我国立案侦查的“台独”分子沈伯洋出席听证会,摆明了在我国最不能碰的台湾问题上再次挑事。
想跟我国谈合作,又不给最基本的尊重,德国到底是失忆了,还是另有所图?
这回,克林贝尔的访华行程,还能顺利吗?
![]()
刚要缓和,德国又给自己添堵
这段时间,德国商界人士不断向柏林喊话,希望政府把对华关系稳下来。
巴斯夫首席执行官凯礼就很直白,公开呼吁总理默茨赶紧安排访华,一起谈谈产业链、能源和稀土等关键议题,最好能把中德合作重新拉回健康轨道。
与此同时,德国媒体透露财政部长克林贝尔将在近期访华,承担起“外交补窟窿”的任务。
![]()
毕竟上个月外长瓦德富尔访华泡汤后,中德之间确实留下了不少烂摊子。
照理说,柏林此刻最应该做的,就是稳住自己的节奏,尤其别再在台湾等敏感议题上乱说话。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德国联邦议院又突然为沈伯洋打开大门,把这位刚被我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民进党立委”请来德国“作证”。
德国此举不是大意失荆州,而是明摆着在地雷阵里跳舞。
![]()
沈伯洋人还没坐稳,德国政治效果已经炸开
沈伯洋是什么背景,我方已经公开点明。
他被立案侦查,涉及分割国家相关罪名,他与“黑熊学院”等团体的关联,在台湾岛内都争议不断。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偏偏被德国联邦议院邀请到柏林,参加关于“威权国家假信息”的听证会。
这意味着什么?
从中国大陆的角度讲,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表达立场”,而是赤裸裸的政治介入,甚至带点“给台独撑腰”的意思。
![]()
更何况,沈伯洋自己还在镜头前摆拍,说自己要代表“台湾的民主”。
这种场面,让人怎么可能不认为德国在挑衅?
最让人费解的,是这一切发生的时间点——就在德国政府高层准备重启与中国的接触、商谈经济合作的时候。
德国议会这一刀下得太不合时宜,等于是替克林贝尔的访华之路往前坑里塞了几块石头。
柏林真的没想到会有外交影响吗?
恐怕很难让人相信。
![]()
中方为什么在德国动作上格外敏感?
我国与德国之间不是普通关系,而是欧盟内部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
双方产业链联系紧密,尤其德国高度依赖我国市场和关键原材料,比如稀土。
这也就是为何瓦德富尔原本访华时,行程里明确写着要谈“加快稀土出口审批”等议题。
可瓦德富尔却偏偏在出发前对台湾问题说风凉话,声称德国会“以自己的方式”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大陆武力统一。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中方安排直接降到冰点,访华只剩一场礼节性会晤,其他部门直接不接待。
![]()
外交上,这种做法含义非常清楚——你既然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踩线,那合作事项就别谈了。
瓦德富尔后来不得不亲自打电话“澄清”自己的错误表述,这在德国外交史上都算罕见的一幕。
然而事情刚过去没几天,德国议会又给沈伯洋敞开大门。
无论这是不是政府亲自推动,我国看到的“信号”都是一样的:
德国没有认真对待一个中国原则。
这比外交辞令里任何一句强硬表态都有杀伤力。
![]()
克林贝尔的行程为什么变得悬了?
本来,克林贝尔访华具有多重意义:
为默茨访华铺路
商谈金融稳定机制
推动安世半导体出口问题
争取在稀土等领域得到更多沟通空间
如果能顺利成行,中德关系会有明显回暖迹象。
但沈伯洋事件之后,局势陡然变味。
![]()
外交场上有一个铁律:
踩到对方核心利益,再谈合作就是空话。
这次德国犯的不是程序性错误,而是主权问题上的错误。
在中方看来:
你是想要稀土?
想推动经贸合作?
想恢复高层政治互信?
那请先把尊重摆在桌面上。
![]()
沈伯洋事件正好踩在最敏感的位置,让人很难判断克林贝尔是否能顺利见到应见的中国高官。
如果出现“行程缩水”“降级接待”,并不会让人意外。
更严重的是,德国一旦继续“政治作妖”,中方完全有能力反制,比如调整稀土出口节奏。
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的政策工具。
德国经济界早就对这些风险心知肚明,所以凯礼才会频频向政府喊话。
德国企业不希望因为政客在台海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冲动,让商业利益被迫买单。
![]()
德国真正的困局:经济现实和意识形态的拔河
如果把德国这一年的外交行动拉成一条线,很明显能看出一个矛盾趋势:
经济层面:想稳住中国。
政治层面:试图讨好美国和国内部分“价值观派”。
默克尔时代的务实作风已经不在,后继者在处理中国事务时越来越左支右绌。
瓦德富尔的言论是典型的“道德外交”口气,德国议会对沈伯洋开放大门,则说明意识形态力量在德国政治结构里仍然占据很大的能量。
这种撕裂不仅让德国对华政策摇摆不定,也让德国国内越来越多企业感到焦虑。
欧洲的衰落,并不是别人造成,而是内部矛盾拖着不放。
![]()
真正值得德国反思的,是它忘了历史的镜子
瓦德富尔电话“纠错”时,中方提到一个重要历史背景:
中国曾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持德国统一,而且是无条件的支持。
如今我国提出统一诉求,德国却在台湾问题上不断试探红线,这不仅是外交上的不礼貌,也是对历史的忘却。
如果一个国家连对方历史上给予的善意都不愿意回忆,那它很难在重大问题上建立起真正稳定的伙伴关系。
我国不靠情绪判断外交方向,但也绝不会容忍原则被消解。
![]()
结语:德国应该明白,台湾不是一个可以“踩一踩”的议题
沈伯洋事件,让中德关系又一次面临拐点。
德国想要经济合作,就必须理解中国的底线在哪。
台湾问题不是地缘政治的谈资,更不是德国议会可以随意发表态度的舞台,而是我国的内政,是主权问题,是压根没有讨价还价空间的事。
德国若继续在涉台问题上犯迷糊,克林贝尔访华不过是翻车的第一步,默茨年底前的访华计划也都会受影响。
![]()
更大的代价,会直接落在德国自己的工业体系上。
中德能不能拉回正轨,不只看中国是否愿意合作,更看德国能不能清醒地认识到:
尊重,是外交关系最基本的门槛。
不尊重,就没有合作。
德国现在需要做的,不是继续“双重策略”,而是把立场和行为校准到一个真实可持续的位置上,否则,这条对华之路会越走越窄。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深扒被立案的沈伯洋:美国和民进党养大的“台独”打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