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ve lost their minds’: Why Keir Starmer’s government is in open warfare
简报暗示英国首相正面临提前卸任的危机。其盟友试图阻止领导权挑战——但他们的举动可能反而加剧了这种可能性。
![]()
工党备受赞誉的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与财政大臣斗争十年后辞职。而据称基尔·斯塔默执政仅16个月就面临类似处境,他甚至没有戈登·布朗这样的对手需要担心。
唐宁街周二晚间陷入混乱,斯塔默的盟友匿名放风称,他可能面临——并将抵制——来自其雄心勃勃、形象出众的42岁卫生大臣韦斯·斯特里廷的领导权挑战。
"人们都惊呆了,"一位获准匿名发言的部长表示(与本报道中其他受访者一样),"(放风者)已经疯了。在他们脑海里,这简直就是罗马帝国的末日。"
对许多工党成员来说,反对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它发生得过早。
诚然,工党议员们数月来一直在私下讨论领导人更迭,但说法并不确切。自斯塔默于2024年7月以中左翼纲领赢得压倒性胜利以来,其政府始终被道德丑闻、沟通失误、人事变动所困扰,加之奈杰尔·法拉奇领导的民粹主义政党"英国改革党"异军突起,将移民问题推至政治议程首位。
然而多数人仍不相信对斯塔默领导地位的挑战会迅速形成规模——即便在11月26日违背竞选承诺宣布增征所得税的预算案出台后也是如此。
虽然斯特里廷和内政大臣沙巴娜·马哈茂德被外界视为党内"右翼"的潜在挑战者,但二人都面临下届大选保住自身席位的苦战,且难以获得工党成员的广泛支持。
自斯塔默的副手安吉拉·雷纳因住房丑闻辞职后,"温和"左翼至今未能推举出公认的竞争者。
然而,这场简报会本身暴露了批评者所称的唐宁街10号"偏执"与掌控力不足,恰恰凸显了外界预期——若2026年5月地方选举结果糟糕,斯塔默可能面临挑战。
人们都陷入魔怔
与此同时,这次简报在工党内部引发了剧烈反噬。助手们和部长们震惊地看到,一个持续发酵的"泡沫"故事竟登上了新闻头条,使得关于这位曾承诺"减少干预民众生活"的首相的猜测变得合理化。
"很多人现在已经坠入魔怔了,"一位在2024年赢得席位的(曾是极度忠诚的)议员补充道,"我认为没人知道这场闹剧会如何收场。"
一位资深前工党顾问表示:"这制造了一种危机感,但我真的不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危机。"另一人补充道:"中场球员出身的基尔·斯塔默明白,随机对球员双脚飞铲并非实力的展示——而是彻底恐慌的表现。"
斯特里廷在周三预先安排的一轮媒体采访中否认策划阴谋,并将矛头指向唐宁街10号的"有毒文化",称泄密者应当被解雇。
尽管如此,一位大臣表示,首相仍有盟友认为斯特里廷或其亲信正在"排兵布阵",一旦首相权威瓦解,前排议员们便会集体辞职。
一位唐宁街10号顾问表示,挑战者们一直在"猛烈出击",并补充道:"如果只是小事一桩,[斯塔默阵营]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吗?"
另一位政府顾问将这种情况比作大曼彻斯特市市长安迪·伯纳姆的遭遇——与斯特里廷不同,伯纳姆曾在9月公开提出需要改变方针,结果却因内部强烈反对而被迫沉默。
他们表示,伯纳姆事件"让人集中了注意力","无风不起浪的道理大家都懂,他们不妨先划下道来"。
其他人则更为怀疑。一位人脉广泛的前座议员表示,他们"打死也不相信"斯特里廷的盟友曾密谋让同僚辞职。
唐宁街10号沟通失灵
工党内部普遍认为,此次消息泄露是一场沟通失误。部分原因可能与事件发展的两个阶段有关。
第一阶段是周一由斯塔默的四名盟友向《泰晤士报》进行的匿名吹风,称其将在面临领导权挑战时坚决应对。
随后周二又向其他记者吹风,直接将斯特里廷的名字置于舆论中心。正是这第二阶段真正点燃了事件的火药桶。
部分工党人士暗示其中存在微妙差别:虽然第一阶段可能获得唐宁街10号内部授权,甚至得到斯塔默首肯,但第二阶段却未经批准。
斯塔默周三坚称自己"从未授权对内阁成员进行攻击",其新闻秘书暗示对斯特里廷的攻击来自唐宁街10号之外。不过,她拒绝说明最初关于"直面任何潜在挑战"的简报是否未经授权,也拒绝承认该简报来自唐宁街外部。
一位工党顾问表示:"这更多地要归咎于顾问们,而不是政治家们。我认为这完全是因为缺乏懂得如何运作简报会的人。"
工党助理及政界人士(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将矛头指向首相幕僚长摩根·麦克斯威尼。斯塔默称此类攻击不可接受,但其新闻秘书虽表态对麦克斯威尼完全信任,却拒绝证实是否正在开展泄密调查。
一位高级助手甚至公开质疑,斯塔默因与前美国驻英大使彼得·曼德尔森与杰弗里·爱泼斯坦的过往关系而在9月将其解职,是否与此事有关。(但他们也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
这次简报几乎未能损害马哈茂德的声誉,她的公众形象迅速提升,并赢得了关注工党传统工人阶级右翼的"蓝色工党"核心小组中关键人物的支持。
责任止于“老板”
无论责任在谁——无论谁从中受益——一些斯塔默的批评者认为,此类事件可能反映出他管理唐宁街10号的方式存在问题。
首相的许多高级盟友仍坚持稳扎稳打的策略:承诺将增加公开露面(尽管斯塔默已一个月未举行新闻发布会),在2024年新晋议员抱怨难以接触到首相后听取议员关切,并持续讨论生活成本等民生议题。
"我们绝不能表现得好像三周后就要举行大选,"一位为这项策略辩护的工党官员表示,"现在有数十亿份民意调查。你可以整天阅读它们并随时调整政策。但也可以这样想:我们拥有绝对多数席位,议会任期还剩三年多。我们需要继续推进工作,然后接受民众的评判。"
斯塔默的新闻发言人周三表示:"首相每天都在专注于重振我们的国家,此前十四年我们一直处于失败之中。本届工党政府以寻求变革的压倒性优势当选。这正是他、他的团队、他的整个内阁、他的整个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的事情。"
然而,近日的种种迹象表明,斯塔默身边确实有人在揣摩舆论风向大搞政治操弄。与斯塔默共事过的同僚抱怨政府内部战略重叠——比如在批判脱欧负面影响时应把握何种尺度。内部批评者更指首相将关键政策与战略思考外包给智囊,却从未明确传达自己的执政意图。
“很多事情根本不用经过他点头,”一位2024年新晋议员表示,“或者他听到的只是经过粉饰的版本,他或许会同意,但那并非政治现实。”
更糟糕的是,斯塔默作为前官僚并非来自工党传统派系,缺乏可依靠的意识形态一致的议员及助手团体。
在经历人员流动后,斯塔默身边也鲜少留下因个人忠诚或多年共事经验而进入唐宁街10号的助手。
两名助手特别指出,他忠诚且长期担任通讯主管的斯蒂芬·德莱弗于九月离职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斯蒂芬还在,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其中一人表示。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感觉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是,与过去的类比并不适用。
在许多方面,斯塔默效仿了托尼·布莱尔的运作模式——追求宏大的"使命",并从上一届政府中聘请了一连串的顾问。
然而两人并不相似。工党元老指出,尽管与布朗存在内斗,布莱尔仍从高层向政府明确传达了他的意图。而斯塔默至少目前仍是超出他掌控范围的简报的受害者。他能否追随布莱尔的脚步,将取决于他掌控局势的能力。
刊载:政治报·欧洲版 | politico.eu
作者:丹·布鲁姆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why-keir-starmer-government-is-in-open-warfare-uk-labour-tony-blair/
编译:24时观象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