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天二年(713 年)秋,长安太极宫的偏殿里,23 岁的玉真公主正亲手摘下头上的七宝钗冠。金丝缠绕的冠冕落在锦盒里,发出清脆的声响,而她手中接过的,是一件素色道袍 —— 这一天,她要正式上表,请求父皇李旦 “削去公主封号,愿入道修行”。
殿外,胞兄李隆基刚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宫廷里还残留着血雨腥风的气息。玉真看着铜镜里穿道袍的自己,轻声对身边侍女说:“公主的尊荣是枷锁,不如一身道袍自在。”
谁也没想到,这个放弃皇室尊荣的公主,后来会成为唐朝最特别的 “女冠”—— 她不是躲在道观里清修,而是开别墅、交文人、管产业,连李白、王维这样的大诗人,都成了她的座上宾。她的一生,活成了盛唐里最潇洒的一抹亮色。
玉真公主的出身,自带 “高危属性”。她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九女,生母窦德妃在她幼年时,就因被武则天诬陷 “厌蛊” 而惨死(《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从小跟着父皇在宫廷里 “颠沛流离”—— 李旦先被武则天废黜帝位,后又在韦后之乱中被推上皇位,兄妹几人看惯了权力斗争的残酷。
“公主小时候常说,宫里的花看着好看,根底下都埋着刺。”《唐语林》里记载过侍女对玉真的回忆。尤其是太平公主(她的姑姑)与李隆基的权力之争,让玉真更清楚:皇室身份是福也是祸。
开元元年(713 年),李隆基杀太平公主,彻底掌控朝政。玉真看着姑姑的下场,更坚定了 “远离宫廷” 的想法。她给李旦上了一道《乞为道士表》,里面写 “妾以天伦之爱,久处宫闱,每览列女之传,常慕神仙之事,愿弃公主之号,为方外之宾”(《全唐文》)。李旦起初不同意,可架不住女儿反复请求,最后不仅答应,还赐给她 “玉真观” 作为道场,又赏了终南山的大片土地。
没人知道,玉真入道其实是 “明哲保身”—— 她既不用卷入后宫争斗,也不会被兄长视为 “权力威胁”。而唐朝的 “女冠制度”,也给了她便利:女冠(女道士)可以保留皇室身份的特权,比如拥有财产、出入宫廷,还能自由结交外人,这可比困在后宫里自由多了。
![]()
玉真入道后,没去过清苦的道观,反而在终南山建了一座豪华别墅。《长安志》记载,这座别墅 “有亭台池榭,良田千亩”,与其说是道场,不如说是她的 “文化沙龙”。每天都有文人墨客往这儿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白和王维。
开元十八年(730 年),30 岁的李白第一次来长安,第一个拜见的就是玉真公主。当时李白还没成名,带着自己写的《玉真仙人词》,词里写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把玉真写成了超凡脱俗的仙人。
玉真读完就笑了,觉得这个年轻人有才情又不谄媚。她把李白留在别墅里住了半个月,每天一起喝酒、论诗,还亲自给李隆基推荐:“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才华比当年的陈子昂还高。” 后来李隆基召见李白,让他做 “供奉翰林”,背后就有玉真的功劳(《李太白全集》注引《唐摭言》)。
王维与玉真的交往,更添几分 “风雅”。《唐诗纪事》里说,王维年轻时曾在玉真的别墅里弹琵琶,“公主听后赞不绝口,说他‘曲中有诗’”。后来王维能顺利考中进士,也多亏玉真在考官面前 “美言几句”。
除了李白、王维,贺知章、张说这些文人,也常来玉真的别墅聚会。他们喝酒、写诗、谈天下事,玉真从不以 “公主” 自居,反而像个普通文人一样,和大家争论诗的平仄,聊终南山的风景。《新唐书》说她 “好结纳士大夫,当时名士多与之游”,活脱脱一个盛唐 “文化经纪人”。
玉真虽入道,却没断了与皇室的联系。李隆基对这个妹妹十分纵容,不仅赐她土地,还允许她 “管产业”—— 她在长安、洛阳有多处房产,还经营着茶园、商铺,成了唐朝 “最有钱的女冠”(《通典・食货》)。
有人看不惯,给李隆基上书说:“玉真公主虽为道士,却占着大量土地,与民争利。” 李隆基却笑着把奏折压下来,对大臣说:“朕的妹妹,日子过得舒坦些,有何不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玉真也不是 “只懂享乐”。她用自己的产业资助过不少贫困文人 —— 有个叫元丹丘的诗人,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玉真就把终南山的一处别院送给他住;还有些年轻诗人想考科举,她会出钱帮他们买笔墨、找名师。《全唐诗》里有不少诗人写过 “赠玉真公主” 的诗,字里行间都是感激。
不过,她的 “自由” 也有边界。李隆基晚年沉迷杨贵妃,朝政逐渐混乱,玉真看出苗头,主动把大部分产业捐给道观,自己搬到洛阳的小道观里,减少了与外界的往来。《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后,“玉真公主罕入长安,唯以读书、炼丹为乐”—— 她知道,兄长的宠爱不是永远的,适时 “收敛”,才能保住一生安稳。
![]()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往蜀地,玉真公主没跟上,只能跟着百姓一起逃难。她从洛阳逃到武当山,躲在当地的道观里,靠着之前攒下的一点钱度日。
战乱中的玉真,没了往日的潇洒。有道士回忆,她那时候常坐在道观门口,望着长安的方向叹气,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纸 —— 那是当年李白写给她的《玉真仙人词》(《武当山志》)。
直到至德二载(757 年),唐军收复长安,李隆基回来复位,才派人找到玉真,把她接回长安。可此时的盛唐已经变了样,李隆基成了 “太上皇”,权力落到了肃宗李亨手里。玉真看着物是人非的宫廷,干脆又回到了终南山的别墅,从此闭门不出。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玉真公主在别墅里去世,享年 72 岁。《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她去世后,代宗下旨 “以公主礼葬于终南山”,没有埋进皇室的祖坟 —— 这是她生前的要求,“生为道姑,死亦愿伴青山”。
她的墓后来在终南山被发现,里面没有贵重陪葬品,只有几件素色道袍、一支毛笔,还有那首《玉真仙人词》的手抄本 —— 就像她的一生,不贪慕富贵,只留风雅在人间。
在唐朝的公主里,玉真不是最有权势的(比如太平公主),也不是最受宠的(比如安乐公主),但她是最 “特别” 的。《新唐书》评价她 “性恬淡,不乐荣利”,可她的 “恬淡” 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想要的样子 ——
她用 “入道” 避开宫廷斗争,却没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她有皇室的特权,却不用来谋权,反而用来资助文人;她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与战乱,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
李白后来回忆起她,在诗里写 “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这哪里是写公主,分明是写一个潇洒自在的 “盛唐名士”。
玉真公主的一生,就像盛唐的一面镜子:既有皇室的奢华,也有文人的风雅;既有时代的包容,也有个人的智慧。她证明了,哪怕生在帝王家,也能挣脱枷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