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幕式及大会主题演讲
![]()
11月15日上午 09:00—09:30
开幕式
主持人
董立河
致欢迎辞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
致 辞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11月15日上午 10:00—11:40
大会主题演讲
主持人
周少川
与谈人
牛润珍、徐国利
邹兆辰:为什么要重视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以宁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为例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探索历程与进路
蒋重跃:《诗经》与古希腊悲剧的战争描写和命运关切
王记录:中国古代“通鉴学”发展的三条道路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场
11月15日下午14:00—15:30
主持人:江一湄
与谈人:刘开军、李一峰
张秋升:历史知识与国家治理——汉武帝用史实践初探
尤学工:褒贬与中国古代史学价值话语体系
廉 敏:从三个维度认识历史理论在史学中的决定性地位——兼论历史理论回归的学术原因及史学史研究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出路
王振红:《汉书》“春秋考纪”为“帝纪”说未可轻议
靳一宝:子史融合下的《论衡》
王亮军:“侠—儒”之变:范晔的侠行叙事及其史学文化意义
第二场
11月15日下午16:00—17:30
主持人:张秋升
与谈人:王记录、廉一敏
江一湄、韦瑶函:一个元代中国士人对域外文明的认知——以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为中心的考察
李一峰、陈一腾:曹勋著述所见宋太祖誓约辨析——兼与蔡涵默等先生商榷
张一宇:“论史”与“作文”:宋代史论的文学性转向现象分析
张一峰:中国古代史家的入史范式与形象建构
陈安民:中国古代“史学与他学之关系”论的演进与内涵
第三场
11月16日上午8:30—10:00
主持人:尤学工
与谈人:姜海军、屈一宁
邱一锋、高一褀:《南史》《北史》家传法探析
戚裴诺:南北朝时期正史及其族裔传的编纂
刘开军:遗民之痛:谈迁《国榷》对明朝历史的撰述与反思
黄宇嘉、谢贵安:“君史”非君:论《明实录》对皇帝的批评
秦一丽、魏亦乐:李齐贤《忠宪王世家》考论
第四场
11月16日上午10:30—12:00
主持人:王振红
与谈人:邱一锋、张一峰
周一倩:学风、政治与典范没落:清前中期《资治通鉴纲目》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王一澎:士人处乱世:王夫之《读通鉴论》撰述旨趣发微
姜海军:孙诒让的经史之学与浙东学派的近代转型
屈一宁:论章学诚与朱锡庚
唐明亮:“六经皆史”与“诸子亦史”说的源起、引申及相互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学
第一场
11月15日下午14:00—15:30
主持人:周文玖
与谈人:朱洪斌、徐国利
周少川、史丽君:略论陈垣先生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和方法
胡晨光:陈垣早年文章的历史考证与经世致用
任一虎:印象与真相:学术史视域下的魏晋封建论
谢辉元、洪一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修订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蒋凌楠:专制主义史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形成
第二场
11月15日下午16:00—17:30
主持人:赵少峰
与谈人:周少川、张 凯
徐国利:中国现代史家的传统史学观及其理性特征——兼论中国现代史家的流派划分问题
周文玖:中国的史学史研究之发轫与中日史学交流
颜克成:论王古鲁《最近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一斑》
朱洪斌:刘节历史哲学发微
朱露川:历史哲学与早期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
王嘉淳:郑鹤声中国近世史研究
第三场
11月16日上午8:30—10:00
主持人:颜克成
与谈人:李德锋、庾向芳
孙卫国:西南联大期间的傅斯年与郑天挺
崔庆贺:从多元到自主:傅斯年史学体系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本位
况明祺:傅斯年、陈寅恪“中国兰克”标签的历史源流与时代意义
张 凯:今文立场与史家本色:蒙文通与钱穆学术旨趣的分合
赵满海:民进创立时期会员李宗侗的学术与志业
侯德仁:数字史学研究的利弊得失
第四场
11月16日上午10:30—12:00
主持人:赵满海
与谈人:孙卫国、张昭军
李德锋:认清“新清史”“二元”认知本质需要突出历史的立场
庾向芳:孟森的清史研究与20世纪30年代清史话语权争夺
赵少峰、郭佳硕:中国近代以来极地记述与知识建构——以史著、笔记与舆图为中心
王志刚:《牛津历史著作史》语境下的中国史学史
余一康:“历史文学”:白寿彝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外国史学
第一场
11月15日下午14:00—15:30
主持人:邓一锐
与谈人:张作成、范一鑫
王利红:试论诺瓦利斯的历史哲学
张一骏:赫尔德的两种历史因果观
董立河: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兼谈“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问题
李一根:从《蒙塔尤》引发的学术争议看历史的如实书写问题
苏一萌:海登·怀特的史学理论对史学实践的影响和价值——以文本形式概念为中心的分析
谢进东:现代印度史学演进中的话语流变
第二场
11月15日下午16:00—17:30
主持人:刘一江
与谈人:王利红、李一根
张作成:论人工智能对历史学社会科学化的可能效应
邓一锐:AI世的历史书写展望——一种人与AI双重视角的探讨
范一鑫:“全球时刻”与史学理论的再思考
夏玉丽:波舒埃的普遍史学思想
金嵌雯:中西比较视阈下史学的个体性意识辨析
第三场
11月16日上午8:30—10:00
主持人:金久红
与谈人:李隆国、张井梅
张绪强:故宫藏马骨楔铭与中国的世界古典文明研究专业化路径选择
吕厚量:“不容忘却”与“强制遗忘”:公元前403/2年“大赦”誓言背景下吕西亚斯的历史记忆
李永明:修昔底德的政体观
莫一凡:从时间记录到神学叙事:马凯利努斯《编年史》的历史书写
倪滕达:范式之争与路径重构:19世纪以来古罗马人口史研究的学术谱系与方法论突破
第四场
11月16日上午10:30—12:00
主持人:李永明
与谈人:张绪强、吕厚量
李一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两类“僭主”形象新论
王一遥:在神权与主权之间:罗马君王朱利安的困境及其在博丹思想中的史学回响
李隆国:隐显之变:从古典传记到基督教传记
张井梅:法国人文主义法学与历史学的“国家”转向
梁道远:新中国建立前中东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圆桌论坛:史学的边界与自治
11月14日晚上 18:30-20:30
主持人
范一鑫、冉博文
与谈人
张旭鹏、张作成、苏一萌、李一渊、况明祺
阿兰·梅吉尔:为何必须捍卫学术性历史
卡勒·皮赫莱宁:重访作为体裁和实践的历史
彼得·范·登·希德:重思历史中的视角问题
提奥多罗斯·佩莱卡尼迪斯:史学连续性及其挑战:现代希腊与中国
大会主题演讲、总结及闭幕式
大会主题演讲
11月16日下午14:00—15:40
主持人:张昭军
与谈人:蒋重跃、孙卫国
牛润珍:古代记注传统与当代记事及史料保存制度构建
李一勇:中西史学史研究的融通性
徐松岩:修昔底德陷阱刍议
宋学勤:大历史观的历史与逻辑
赵庆云:编撰“中华民族史”的回顾与前瞻
小组总结及闭幕式
11月16日下午16:00—16:50
主持人
董立河
大会分组讨论总结
第一组代表 张一宇副教授发言
第二组代表 谢辉元副教授发言
第三组代表 苏一萌副教授发言
总结发言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
会务组
会务组联系人
朱露川、金嵌雯
会务组成员
况明祺 宣一扬 胥晨曦 李一理
张帅旗 武一睿 刘一洋 王馨苗
刘谨荣 赵文婷 梅鸥月 胡婧蕾
信息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武一睿
统筹:许洪冲
审核:朱露川、金嵌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