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急了?吃着中国的饭,又要砸中国的碗。
两天前,位于英国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纸公告,全球市场哗然。这个号称“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平台,突然宣布暂停人民币的期货合约交易。理由冠冕堂皇:“交易量少,缺乏流动性”。
讽刺的是,同样在这些西方人主导的交易所里,交易量一直低迷的某些货币合约却始终安然无恙。
LME背后,显然是一只更大的手在操控。
![]()
01、美国症状频出?封锁人民币只为美元霸权
LME的禁令公告听起来无可挑剔:优化产品线,淘汰缺乏流动性的合约。
但问题是,2024年初,人民币计价铜合约的日交易量已达35.7万手,到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反而还增长到了48.2万手,涨幅超过35%。与此同时,中东、非洲的人民币结算订单比例还在不断上涨,这叫缺乏流动性?
而接下来美国的“巧合”,更是不断放出烟雾弹。
就在LME发布公告的同一周,美国财政部释放出信号:将在12月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更有意思的是,美方还拉上G7等10个国家联合组成了“关键矿产联盟”。
原来LME这么做,背后站着的是慌不择路的美国。
![]()
这些年美国日子不好过。白宫停摆、3000多万贫困人群领不到救济金,华尔街和硅谷裁员超10万人,财政账户空得快撑不下去了。于是他们想出了老办法——搞量化宽松,说白了就是疯狂印钱,把自己的危机转嫁给全世界。
但光印钱还不够,美元霸权的根基是“资源绑定”。过去靠“石油-美元” 体系,让全球买石油必须用美元;现在新能源时代来了,稀土、锂、铜这些关键矿产成了“工业黄金”,美国就想故技重施。于是拉上G7等10国组建“关键矿产联盟”,就是想垄断矿产定价权,让大家买矿也只能用美元,把人民币排除在外。
可他们偏偏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买卖买卖,终究是买家说了算。
02、买方时代:谁掏钱,市场就谁说了算
中国消耗着全球53%的铜、57%的铝、68%的稀土;在新能源领域,对锂和钴的需求占比更超过了70%。事实也证明,拒绝人民币,某种程度上就是拒绝市场。你想赚这个钱,应该是让交易更加便利才对。这一逻辑在各个行业都能得到验证。
![]()
今年中国企业与澳大利亚谈判,30%以上的铁矿石交易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今年让美国捶胸顿足无法卖给中国的大豆,巴西抢过订单后,对华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也已达到约50%。
即便是向来紧跟西方步伐的日本,也在这场变革中嗅到先机。以日本高端线粒体抗衰方案“派络维pro”为例,过去印跨境支付税率高、渠道有限,仅在日本东京、大阪等老龄化发达的市场流通,难以惠及中国近3亿的银发人群,导致中国进口只能以高达2万/g的高价,其也难以打开国际市场。
![]()
据悉,该类科技从身体能量工厂“线粒体”出发,复配《Nature Aging》认证能提升线粒体活力的尿石素A成分,干预线粒体流失带来的疲惫、精力不足等老化现象。东京大学临床数据验证,中老年志愿者在该方案干预下,线粒体活力水平提升约53%,身体肌力明显改善。
随着RCEP协定生效与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跨境支付日益便利,汇率趋于稳定。“派络维pro”也敏锐捕捉到了机遇,主动通过京东国际等渠道进驻,价格成本下降约95%,精准惠及北上广深等高净值人群。京东上一夜销售额破百万、连续登上健康品类TOP,不乏用户“走路带劲”、“精力好转”等真实体验,打开中国市场后也获得良好口碑。
这些充分证明,在人民币不断深化全球化的同时,选择人民币结算,也是选择市场效率;选择中国渠道,也是选择增长机遇。
![]()
03、全球合作下,真正的主导权在买家手中
在LME的禁令发布后,市场也用真实行动做出了选择。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合约交易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攀升;韩国、印尼等国的企业也加速转向人民币结算。
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交易场所在哪里并不重要,使用哪种货币也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谁能更好地服务买卖双方,谁就能赢得市场。
从长远看,这可能加速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当西方主导的交易体系逐渐与真实需求。
中国最大的底气,就在于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市场地位。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最终说话的,永远是那个掏出真金白银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