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但过度的技术依赖也使智慧养老领域产生很多新问题。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将技术置于人文关怀的框架下,未来才能真正实现“老有优养”的美好愿景。
原文 :《智慧养老中技术依赖的隐忧及应对》
作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叶亚平
图片 |网络
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各领域的发展格局,为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在赋能养老服务行业中,数字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势头革新传统的养老模式,为银发经济和智慧养老注入新动能。一方面,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过度的技术依赖也使智慧养老领域产生很多新问题。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将技术置于人文关怀的框架下,未来才能真正实现“老有优养”的美好愿景。
![]()
技术依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技术应用边界下的服务盲区。当前数字技术在养老领域的运用日趋多元化,智能照护机器人、远程监测与应急响应、智慧养老平台与适老化改造等让养老服务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但从现实运用来看,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容易导致服务过程中出现“真空地带”,设备故障、网络中断、系统崩溃或软件漏洞可能随时使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核心服务陷入瘫痪,若缺乏有效且快速的线下人工应急响应机制作为兜底,老人的生命健康将遭受巨大的威胁。技术的更新迭代也常使老年用户面临使用障碍,复杂的设计界面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使用体验,也更易使其因操作受挫而产生排斥心理,进一步加剧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
数据泄露引发隐私安全风险。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智慧养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运行依赖大量的数据做支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储存老人的各种健康数据及个人敏感信息,包括生理指标、健康状态、活动轨迹等,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活动模式和规律,从而提高其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实时摄像头、智能监测床垫、智能手环等设备一方面使老年人感觉“被监控”,让老人觉得自己毫无隐私可言,心理上产生恐惧感和排斥感;另一方面,采集的海量数据如若保存不善或被非法售卖,容易导致用户数据泄露,会使成千上万老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遭受威胁。
![]()
使用过程中的责任界定模糊。当前,数字技术在养老领域的运用日益普及和成熟,更加专业化的养老机器人在各地养老机构陆续“上岗”。然而,当在使用技术或养老机器人服务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或造成不良后果时,对开发者、生产者或用户本人等责任主体的界定尚不清晰,存在明显的责任漏洞。
过度依赖导致人机关系异化。技术是服务的工具和辅助手段,而不是人类行为的主导者。过度地依赖技术,将技术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会引发深刻的人机关系异化,其核心在于技术从服务工具异化为情感与伦理的替代者。这种人机关系异化主要体现在情感的虚假替代上,一些智能设备通过强大的算法与老年人进行互动交流,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要,但这种虚拟的陪伴缺少与亲朋好友间面对面交流的温情,容易陷入“数字冷漠”境地。
![]()
技术依赖隐忧的应对之策
完善制度规定,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完善智慧养老领域的法律法规。对技术使用过程中涉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数据隐私、个人信息等问题予以法律保护,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边界,防止大规模的数据泄露。同时,也要加大对滥用数据和泄露数据的监管处罚力度,确保老年人的数据安全。二是加强规范和引导。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的安全责任体系,对智能养老产品的生产商、技术负责方以及运营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定期对产品进行安全评估和检修,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稳定,从而引导智慧养老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三是构建多方协同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由民政、工信、网信等多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平台,加强数据的联合监管与风险联防联控,以及时应对技术故障和数据泄露等突发性安全事件,在事故发生时确保能够有效响应,最大程度降低损害风险。
![]()
优化数字技术,筑牢安全屏障。一是增强系统稳定性。在设计层面,搭建稳定的核心服务器、数据库和网络链接等,保证智慧养老服务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在运维层面,需建立全方位监控体系,做到核心业务的全天候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响应,确保技术运用期间的无障碍运行,提升智慧养老系统整体韧性。二是强化数据保护。应采用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等技术,对老年人的身份信息、健康数据、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进行强加密处理,同时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体系,确保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全过程合规可控,有效保护老年人的数据隐私。三是融入适老化设计。产品研发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产品的设计界面尽量简洁明了,操作流程力求简便易懂,降低老年人的使用门槛,切实改善老年用户的体验。
平衡技术伦理,回归“人本主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技术的理性始终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面对技术依赖带来的情感疏离和情感淡漠,一方面应树立正确的为老服务理念,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子女、护理人员都要坚持孝道伦理和人文关怀,给予老人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而不仅仅是将照料责任简单地转移到技术和机器上,尊重老年人的“主体性”地位,维护老人的尊严与体面。另一方面,构建“人机协同”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为老服务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抵制技术的介入,而要合理使用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让智能产品适度辅助人工服务而非完全替代,重点在于提升照料效率、缓解护理人员压力,这样便于服务人员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深化人际互动,让技术理性也充满人文关怀。
![]()
强化数字素养,营造良好环境。一是重点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可以通过老年大学、社区学校、互联网等平台,鼓励广大老年人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的相关知识,掌握基础的数字技能,并能够活学活用到生活场景之中,助力老年人从“数字边缘”走向“数字包容”。尤其要加强老年人安全上网、防网络诈骗学习,避免老年人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二是要加强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数字素养。对护理人员要加强智慧养老技术应用的专业培训,使其除能简单地操作智能设备外,也要懂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常识,并能将技术工具转化为个性化、人性化照护的辅助,能熟练利用技术提升护理效率。老年人家属也要主动学习掌握基础的技术知识,在家庭中能熟练协助老年人操作设备、排查故障等,便于及时响应老人的需求。通过全方位提升各主体的数字素养,逐渐构建起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技术为人服务的智慧养老支持网络,为技术更好赋能养老生活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6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