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上周末母校120周年校庆,跟阔别多年的同学小聚了一下,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分享给大家。
讲故事的是一个女同学,她本来是做老师的,后来考到区里去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做老师了呢?
她告诉我是因为带孩子太难了,她实在吃不消。
这一点我完全可以理解,尤其如果是小学老师,那些八九岁的小男孩确实很难应付。
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叫“七岁八岁狗也嫌”,说的就是这个年纪的小孩子爱嫌脸,开始爱试探大人们的底线了,偏偏精力又充沛,还乐此不疲。
但是她的原因并没这么简单。
她并非在城里任职,而是分配到底下的乡镇,靠山区的地方去了,那地方穷,又闭塞。
大人们基本都出去打工了,所以她教的基本都是留守儿童。
在电影、电视剧里,留守儿童虽然家里穷,但是热爱学习的,他们往往要起得很早,准备便当,走很远的路去学校。
他们条件虽然艰苦,但很用功,想靠学习走出大山。
![]()
但真实世界的留守儿童还真不是这样。
至少我同学所遇到的学生们大多不是这样的。
她班上的孩子几乎都不爱学习,也完全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问题其实不在于孩子,毕竟10岁以内的孩子能懂什么呢?不过是大人教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关键在于大人们。
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她把成绩比较差的几个孩子留下来单独辅导,相当于免费加班,纯属于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心。
结果好几个家长过来直接就把孩子接走了,还有个孩子一开始以为是弄丢了,找了一晚上才发现是爷爷奶奶偷偷接走了,连招呼都没打。
家长们根本不重视教育。
其实这一点我是很难理解的。
因为她所在的地方,离我待的县城也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我们这边的氛围完全不是这样的。
城里的孩子们相当卷。
比如每天留的作业就非常多,孩子经常要花2~3个小时来完成,这还是在放学前最后两节课是托管课,可以做作业的前提下。
再比如我老婆经常听到她的闺蜜、同事说课外辅导班、培训班,导致她经常担心我孩子跟不上的一种焦虑感。
所以这边的情况是,家长们唯恐自家孩子落后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被分到“败者组”。
谁能想到,仅仅20多公里远,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差别就这么大。
![]()
这让我想起来上个月看过的一个直播切片。
网友问主播:“我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但我不想他去读,而是回老家结婚,要怎么说服他?”
主播问:“为什么不先读完书再说呢?”
网友:“因为我自己就是16岁生孩子的,现在孩子都18岁了。”言外之意是他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早早生孙子。
但这是站不住脚的,现代社会,30多岁生孩子才是常态,因为我们需要先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再到社会上立业,然后才会成家。
在信息时代,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的人在社会上是毫无竞争力的。
但这个网友显然认识不到这一点。
于是主播反问了他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你家是有皇位要继承吗?”这基本相当于指着鼻子骂了。
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叫醒这名蒙昧的网友,也不知道他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估计会很痛苦。
![]()
02/
说回故事。
后来她又跟我说一次家访的经历,正是那件事才最终让她下定决心要离开那个地方。
当时她推开门进到那个孩子家里时,一下被惊呆了。
山区里普遍比较穷,还会有那种贫困户,还住着那种土砖房,地板都没有铺,还是那种黄土巴地,然后家里也没啥电器,电线裸露在外,乌漆嘛黑的,这种事情她早有心理准备。
但这一家给她带来的震惊远不止于此。
这名学生家里有个披头散发的疯女人,是他的妈妈。
陪孩子奶奶坐下来一聊才知道,孩子他爸当年穷,娶不到媳妇,这是他“捡”回来的媳妇。
听得我同学一阵毛骨悚然,赶紧草草结束家访,逃回父母家,安全感才重新回来。
这个“捡”来的妈妈,怎么都让她想起新闻里的那个“小花梅”。
其实我也很震惊的。
我曾经写过小花梅的故事,契机是某个女博士受打击精神方面出了问题,离家出走后被某地村民捡回家当老婆的事件,当时这个女生刚刚被找到,但距离家出走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细节可能有差异,但大体就是这么个事件,应该是去年的事。
我完全没想过,我们这边的山区乡镇也会有这种事。
![]()
03/
苦难是会代际传承的,而打破连锁的手段唯有走出去
写下上面那句话,是去年我在读一本由天才捕手计划组出品的名叫《孤独的病人:罕见病患者口述纪实》的书的时候。
书里记载了一个佝偻病家族的故事,标题名为:摇摇晃晃的人生。
主人公从小患有先天性佝偻病,随着成长,她的手和腿慢慢弯成了“O”形,而且还很容易骨裂、骨折。
于是家里早早地让她辍学,跟着妈妈、姥姥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姥姥和妈妈也都有佝偻病,从小姥姥就对妈妈很凶,后者在成长经历中几乎没有感受到母爱;
妈妈对她也很凶,她也同样一遍遍怀疑妈妈是否爱自己。
等到她过了20岁,家里就给她寻了一门亲事。
丈夫妈宝男又大男子主义,会偷听她打电话,还会将她的一些话念给家里人听,过程中添油加醋、歪曲事实,以达到利用舆论打压她的目的。
她想要离婚但家里觉得丢人不同意。
后来终于离了,她就去市里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技校里学技术,过程中认识了后来的老公,后者也同为残疾人。
婚后生育两人抱着侥幸心理,但两个带有致病基因的人结合生育下来的孩子为患儿的概率本来就高,果不其然,孩子也是先天性佝偻病。
等于这一家四代人都是佝偻病。
![]()
夫妻俩就带着孩子去北京边打工边看病。
后来妈妈也跟了过来,一家4口人挤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母女俩才有机会深度谈心,终于获得和解。
但苦难其实早就传到了下一代。
身体疾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的女儿早早地变成了“懂事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从不跟其他小朋友说话,比较孤僻。
一家人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只能满怀希望。
04/
说实在的,这个故事很沉重。
故事的主角仿佛深陷一个“天劫”,换任何人来,大概都没法破局。
身体的残疾是一方面,大山里的那种愚昧也伴随了她的大半生,几乎塑造了她和她身边的一切。
而且可悲的是,她的女儿似乎已经被这种悲剧性影响了。
先天性残疾自不必说,性格上的孤僻,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因为缺少爱的滋润,而没有形成稳固的内核。
![]()
好消息是,至少从她这一代开始,从那种糟糕的原生家庭环境中走出来了。
他们来到了大城市,她的女儿从小就没有受到来自大山里的原生环境的影响。
她意识到先天性基因缺陷生育后代的风险,也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受母亲影响,也变成了“另一个姥姥”。
那么她就有机会改变,她孩子的人生就有可能与她不同。
世界上可能还有很多愚昧的地区与苦难的人。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很不幸,我们基本做不了什么。
人只能自救。
![]()
这就好比你看到某个朋友陷入低谷,但你不能简简单单地上去就给建议,虽然你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可惜,这种建议在对方听来就是浓浓的说教。
只要是说教,他就不会听,就会对抗。
只有主动找你寻求帮助的人,你的建议才会被听取,被重视。
当一个人听取你的建议而发生改变,变得越来越好时,是你的建议起了作用吗?
我认为不是,起主要作用的是他自己。
你的建议,只不过刚好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已,你起的作用,其实不过是给他本来就有的想法一个认同感,使他最终下定决心去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的意愿才是决定性因素。
那么反过来,当一个人没有改变自身状况的意愿时,你就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说,能够拯救一个人的,永远只有他自己。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