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是战争之神,从古代的红夷大炮到现代的大口径榴弹炮。火炮没缺失过任何一场战争。虽然今天有无人机的加入,火炮还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军备竞赛令人惊叹。新装备刚列装不久,就已经落后了。比如,俄国在1909年和1910年才刚装备上本级别中最优秀的榴弹炮,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它们就因射程太短而饱受质疑。而且还希望有更大的仰角、能用拖拉机或卡车牵引、更好的水平射击能力。相比之下,后来取代它们的M-30榴弹炮却足足保持了三十年的先进性。
现在,苏联的122毫米榴弹炮终于到了展开羽翼、亮相部队并占据它们应有位置的时候。然而,这一时期同样伴随着各竞争项目之间争夺“阳光下的一席之地”。按照苏联“军民神话式”的传统,那些因客观原因失败或被退役的装备反而会被大力吹捧。两次世界大战前的换装时期也不例外。
“日俄战争”上的炮管尚未冷却,俄国部队便开始有限接收德国克虏伯公司的12厘米榴弹炮,以及“普梯洛夫”工厂和“奥布霍夫”工厂生产的48线榴弹炮。具体的生产和交付部队的准确日期我没有找到,但根据1910年的数据,部队中每种榴弹炮各有8个6门炮连,总计144门,而军队所需轻型榴弹炮总数为512门。从后见之明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杯水车薪。
数量问题暂且不论,这些榴弹炮本身也已经过时。其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国系统,尽管它也是最老的。但要满足炮兵们的“愿望清单”,却因财政原因而未能达成——那时正值第一次俄国革命,国家无暇顾及火炮。不过,即便在这一时期,也还是做成了一些事情:俄国向国内外的工厂下达了48线榴弹炮的订单,也收到了部分回应。克虏伯最先响应,将自己的榴弹炮按俄式弹药重新设计,但在1906年的试验中表现不佳。不过,其弹道特性被认为是成功的,并被写入未来的技术任务书。同年,法国施耐德公司(Schneider et Cie)也提供了整套系列火炮的图纸和弹道方案,其中部分结构实现了统一化。但官僚程序拖了两年。
1907–1908年间,所有文件终于签署完毕,GAU(总炮兵局)先后收到克虏伯改进型榴弹炮与埃尔哈特样炮,次年又收到“普梯洛夫”与“奥布霍夫”工厂各两件样炮。所有火炮的参数大体相近:仰角41.5°至45°,战斗重量为1286–1439千克,发射22.94公斤炮弹的初速为292–335米/秒。
但克虏伯的火炮仍有明显优势:可靠性高,楔式炮闩极为成功(后来成为许多俄式火炮炮闩的原型),通过上下炮架分离实现水平射击(为未来实现大水平射界提供可能),采用最简单的复进后坐结构,装备了优秀的赫茨全景瞄具——其设计思想至今仍在使用。弹道性能方面,克虏伯产品全面领先。
因此,大家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彼此握手,通过验收,并将其列装为1909年式榴弹炮。
![]()
列装部队的克虏伯榴弹炮
然而,一旦开始在部队中使用,并深入研究其生产工艺后,抱怨便逐渐出现。首先,这种炮架使用了大量铬镍钢,而这种钢在俄罗斯的生产和加工非常困难(同时海军重建也需要巨量此类钢材)。其次,那些看似简单的外置后坐装置和楔式炮闩在制造上却非常复杂:楔块必须加工得极为精确,否则会出现火药燃气泄漏;而复进器上的单根大弹簧对当时俄工厂工人来说几乎像“黑科技”。直到40年代,苏联才真正掌握为122毫米及以上火炮大规模生产可靠楔式炮闩的能力。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便是德国工业,也无法按需要数量生产重型野战炮所需的大型弹簧。
![]()
1909年式榴弹炮的水平楔式炮闩:炮膛的密封依靠楔块与炮尾座的紧密贴合实现。
这里需要稍作说明,介绍一下当时这些火炮是如何被列装的。当时,GAU(总炮兵局)下属的炮兵委员会与总参谋部是分开的(总参只下达总的技术任务要求,随后便几乎不参与武器的选择)。炮兵委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他们认为“更好”的方案,而不是选择符合现行条例、反映参谋部对未来战争的看法、符合工业能力与预算的装备。
此外,在1909年式榴弹炮被采纳时,俄国炮兵的最高负责人——炮兵督察长、皇族的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大公——当时并不在国内。于是,武器的最终选择由GAU的名义领导人D.D. 库兹明-卡拉瓦耶夫作出,他选择了那门对士兵来说更方便、前景更好、技术上更“现代”的德国榴弹炮。
当GAU被严肃地告知,他们的“自主决定”造成了多严重的后果时,一切已经太晚——合同已经签署。无法拒绝,否则会遭遇巨额罚款。因此只能在国内组织1909年式榴弹炮的生产,同时着手寻找一种能够在战争中由俄国工厂大规模制造的火炮系统。此外,他们还把总参谋部的代表加入武器样品选型工作中。
此时,军方注意到了施耐德的 O.C. 48’’’ 榴弹炮。它在1908年的试验中迟到了(当时正在将其弹道改成与克虏伯相同)。这家公司制造的武器对于当时而言非常先进,但又采用了成熟且易于加工的结构:更简单的炮管构造,大量使用廉价钢材,易于加工的活塞式炮闩,外观复杂但在本国任何工厂都能制造的液气复合式后坐装置。此外,法国是俄国盟友,并提供大量贷款(顺便说一句,施耐德公司的负责人欧仁·施耐德本人就是银行家),财政部长也要求GAU的炮兵委员会把订单尽量给法国人,而非德国或英国。
从技术性能上看,这两种榴弹炮相互接近。战斗重量(先列1909年式指标)分别是 1327 公斤与 1331 公斤。炮前车与弹药箱相同,均为1911年式。弹药也几乎一致——22.7 公斤的榴霰弹,内装550枚重19.2克的弹丸;以及23.2公斤、装填4.7公斤TNT的高爆弹(以上均为不含引信重量)。射程为 7.47 公里,炮弹初速为 335 m/s。
有趣的是,由于瞄准机构的设计特点,1910年式榴弹炮的炮管可以向右转 2°61′,向左转 2°35′。
![]()
前线上的 1909 年式榴弹炮
对于同级别火炮而言,俄国的“48线”榴弹炮(注:即 122 毫米口径)处境相当艰难。它们在组织编制中属于军(军团)级火炮,而它们最初的灵感来源——德国的 105 毫米榴弹炮——却被编入了师级,在军级则已经使用威力更强的 150 毫米榴弹炮。
法国陆军方面,直到军(军团)一级都全部是 75 毫米野战炮,真正的榴弹炮只有 155 毫米,且部署在集团军层级。奥匈帝国的炮兵体系与德国类似,但规模更小,轻型火炮的口径为 104 毫米和 100 毫米(顺便说一句,他们的 10 cm M.14 榴弹炮正是为了回应俄国的 48 线榴弹炮)。
英国皇家野战炮兵中与俄国榴弹炮最接近的型号是 QF 4.5-inch(114 毫米),它们被编入师属炮兵。
因此,虽然在技术上 122 毫米这个口径原本应当在火力上压制 105 毫米和 120 毫米榴弹炮,但在组织结构上,它却被放在了要与 6英寸(152 毫米)级别火炮竞争的位置(而且这种 152 毫米火炮在数量上往往比俄国 122 毫米更多)。
![]()
图:英国 QF 4.5-inch 榴弹炮,1917 年前线
按编制,48线榴弹炮在每个军(军团)配属一个迫击炮大队,包含 12 门火炮(两连12门)。实际上,它们几乎是俄军中唯一数量可观、且编制上直接隶属于部队的榴弹炮型(152 毫米榴弹炮与 107 毫米火炮数量极少)。
1906 年,当局决定限制如此少的数量,原因包括经费不足,以及战争部对这一口径的火力效果和战场机动性能缺乏信心。
战前俄军拥有 512 门榴弹炮,另有 22 门在储备中。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 1915 年秋天,新组建的榴弹炮营甚至缩减为只配 8 门炮。但渐渐地,到 1918 年,俄军终于意识到应该与德国人一样,必须在师一级拥有大批量的榴弹炮。按规划,他们甚至设想到要装备 24 门之多,但那时已是风雨飘摇,再无条件发展炮兵力量。
![]()
1918 年 11 月计划中的师属炮兵编制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关注建立现代化的师属榴弹炮部队,直到工业开始增长,制造全新火炮或对现有火炮进行现代化改造才成为可能。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培养出足够的设计师,而全新火炮的研制周期又太长,于是决定先从小幅度改进现有榴弹炮入手。1928 年,在彼尔姆开始对现役榴弹炮进行轻度现代化升级,项目负责人为“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西多连科”(Vladimir Nikolaevich Sidorenko)。
此时,法国体系的火炮的“工艺性优势”再次显现——即便在旧设备和缺乏经验的人员条件下,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仍然能够顺利完成。于是,在 1930 年正式采用了 122 毫米 1910/30 年式榴弹炮。
![]()
1910/30 年式榴弹炮
首要任务是增加射程,因为通过改进弹药,其他国家的轻型榴弹炮已能达到 11 公里的射程(例如美国 105 毫米 M1 榴弹炮,即后来的 M2 和 M101)。
为提高射程,对火炮的药室进行了扩展切削(“延长药室”)以容纳更强装药。为了确保可靠性,又加强了炮架以及瞄准机构。瞄准具也进行了改进,使其结构与克虏伯体系的炮具统一。
从 1937 年开始,生产型号改用金属轮配橡胶轮胎的新型炮架,使火炮能够以最高 12 km/h 的速度牵引行驶。
截至 1941 年,共生产 3395 门这种火炮,使其成为卫国战争初期红军最为大量装备的榴弹炮。
![]()
![]()
1930 年式规范化瞄准具
同一时期,对克虏伯 1909 年式榴弹炮也实施了类似的现代化升级(升级后命名为 1909/37 年式)。但与法国体系不同,这型炮没有进入大规模量产,虽然仍然对数百门进行了改造。
问题依旧出在两处:
- 回退复进器使用的弹簧(弹簧式复进机)制造困难
- 楔式炮闩对制造精度要求极高
这两项都使得 1909/37 型难以进入真正的大批量生产阶段。
![]()
1909/37年型榴弹炮
与此同时,这种程度的轻度改进已经无法满足军队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的需求。首先,射程仍然过短(实际上这最初就是最大的问题)。其次,过时的炮架既不能让榴弹炮由汽车牵引,也难以实现较大的方向射界。老家伙们的仰角范围也存在明显问题。
早在1928年,人们就开始考虑新型榴弹炮的设计,1929年8月11日正式下达了研制任务。
由于当时在火炮研制方面与魏玛共和国合作密切,于是向德国人寻求帮助。就这样,KБ-2开始了“Лубок”(卢布克)课题的新型榴弹炮设计。初始技术任务中没有明确口径,仅限定在107–122毫米范围。最终选择了122毫米以便弹药统一。然而,采用更强装药以增加射程后,高爆弹初速达到520 m/s,代价是炮重达到2250公斤。
炮架仍是原始的单轮架,金属车轮,允许牵引速度仅10 km/h。不过在1934年时,GAU并不认为这是缺点。1935–1936年尝试投产,但两年下来只造了11门便停工——“卢布克”在生产上太复杂(尤其是楔式炮闩带来的难度)。
![]()
与此同时,西多连科提出了КМ项目,即1910年式榴弹炮的彻底现代化方案:加长炮管并安装狭缝式制退器。然而到1931年实物出来时,这种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军方要求,被放弃。第二年,彼尔姆工厂推出了自己的МЗМ榴弹炮(莫洛托夫机械制造厂),采用楔式炮闩。看来是КМ思路的延续。它达成了12.7公里射程——甚至超过未来的M-30。除西多连科外,负责人还有A.A.普洛斯基廖夫。1933年春МЗМ送往列宁格勒试验,这基本是它的全部历史。
![]()
![]()
122毫米 МЗМ 榴弹炮
1937年到来,祖国下令停止在“卢布克”上的纠缠,开始真正自主研发全新榴弹炮。随着军队摩托化程度提升,战线机动性提高,以及敌方装备更先进的火炮,必须换上双轮架、大射界、有悬挂和橡胶轮胎的新式炮架,以便既可由马匹,也可由卡车、拖拉机牵引。
由于这类炮架比旧式更重,主炮兵总局担心榴弹炮质量会超出马匹和师属牵引车的拖曳能力,因此提议把口径降到105毫米,像西方“正宗”新式榴弹炮那样。但经历过一战的老兵们坚决反对(特别是叶戈罗夫元帅)——单发炮弹威力差距巨大,能有效摧毁绝大多数野战工事,且对许多目标无需直接命中。这一点在火力校正困难或炮兵训练不足时尤为关键。炸药质量相差近4倍(4.7公斤对1.4公斤)决定了实际效果。
![]()
105 毫米德制榴弹炮弹药的特性
三家设计局开始着手研制:
由 F.F. 彼得罗夫领导的“彼尔姆设计局”、由 V.G. 格拉宾领导的高尔基设计局,以及由前文提到的西多连科领导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设计局。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正式分工,本应只有西多连科负责这项工作,但后来莫托维利哈机械厂(Мотовилиха)主动加入研发,最后92号工厂也参与进来。
各设计局的路线完全不同。彼得罗夫没有费心搞复杂创新,一如既往,把此前成熟可靠的部件组合到一门新炮上,因此他的样炮成了三者中最重的。格拉宾则为了实现统一化,将 122 毫米与 107 毫米(作为尽可能轻的方案)榴弹炮都设计在其 95 毫米师属炮 F-28(为 F-22 炮架的改进型)的炮架上。而西多连科为减轻重量采用了制退器(炮口制退器/制动器),并降低了炮弹初速
实际上,正是这两项方案(制退器 + 降初速)导致了西多连科的 U-1(活塞式炮闩版本)与 U-2(楔式炮闩版本)被淘汰出竞标。在 2029 公斤的战斗重量下,这种试验榴弹炮只能将高爆弹打到 9696 米,初速约 460 m/s,而竞争对手可达 11.8 公里、初速 530 m/s(已经超越当时世界上所有轻型榴弹炮的性能)。
理论上重量可以继续降低,但问题出在乌拉尔机械厂(Уралмаш)本身:他们在炮架结构理论及技术基础方面都存在不足。
军方也不喜欢使用炮口制退器,原因很简单:当时师属火炮的位置往往离前线非常近,而暴露炮位的主要因素就是射击时扬起的尘土。制退器会把部分废气反向喷出,使尘土扬得更多。而且在这种口径下,它还会恶化炮组人员的工作条件,特别是当几门榴弹炮并排布置时,影响尤其明显。
![]()
现存的 U-2 样炮
格拉宾在他的 F-25 榴弹炮上也使用了炮口制退器,但得益于炮身设计合理和高质量钢材的使用,其重量降低到了 1830–1860 公斤!实际上,如果再拆掉防护盾,苏联在 1930 年代本可以获得一门在重量上超过当时北约 105 毫米炮的火炮。而对于 107 毫米榴弹炮,其重量可能达到 1.4 吨,也就是与当时的 76 毫米火炮相当。但如果放弃炮口制退器(正如 F-25 在一张著名照片中所示)和稀缺钢材,为了保证结构强度,炮的重量将急剧上升,与彼得罗夫设计的炮相当。另一个问题是楔式炮闩和炮管的原始设计——在当时的苏联,这使得 F-25 无法立即投入大规模生产。
![]()
F-25 样炮试验
再说 107 毫米口径问题。高尔基的 F-27 榴弹炮在 1930 年代末的编制理论上可以替代 122 毫米炮,并在师内配备 152 毫米炮和大量高速牵引车时,能够快速调动到受威胁区域,有效执行支援任务。但这涉及全新的炮弹研制,其掌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如果放弃炮口制退器和合金钢,重量又会增长,接近 2 吨,几乎消除了重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事后看来,放弃师属 152 毫米炮后,M-30 在通用性上远胜 F-27。而且在当时,甚至一些军队的编制中,也没有比 122 毫米炮更强的火炮。
M-30 榴弹炮的研制,首先参考了施耐德系统和 1930 年代的苏联项目。即便是 76 毫米火炮,也会在半自动楔式炮闩的设计和制造上遇到困难?那就不用它了,直接采用 1910 年型榴弹炮的炮闩。施耐德“卢布克”(Лубок)炮的制退系统设计得很合理?也借用过来。其借鉴之一——炮脚——后来也被应用到其他苏联牵引炮上,直到 2A65 “Msta-B”。
这门榴弹炮虽非完美,但制造相对简单廉价(据部分资料,其成本几乎是 F-25 的三分之一),且火力略胜竞争对手(炮弹初速 530 m/s,相比之下 F-25 为 515 和 460 m/s)。当时的主要缺点是重量较大:系列炮在战斗位置重量为 2360 公斤(炮架加固后测试时仍有下陷),若采用与 D-1 通用的炮架,则为 2450 公斤。
![]()
M-30 榴弹炮首批样炮试验
战争证明,M-30 在其口径中是一项非常成功的设计。它一直生产到 1955 年,总计向军队供应了 19,266 门,且至今仍在服役。正如前文所述,M-30 长期以来实际上都是一门通用榴弹炮,而其他军队在师级和军级火炮中通常配备的是 105 毫米与 150/155 毫米榴弹炮组合。M-30 直到 1960 年代才被新型北约轻型 105 毫米榴弹炮以及现代 155 毫米自行火炮的普及所替代。而到那时,苏联已经准备好了替代型号——D-30。
![]()
现代,俄罗斯武装力量。看起来在一些单位中,这些榴弹炮仍属于原先在新罗斯西亚武装力量中组建的部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