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把长期被日本有意压制,少有人在国际场合提及的冲绳人权问题,直接放到了台面上。
孙磊在联大三委回应英日加欧等国无端指责中国存在所谓“人权问题”时,直接提醒日方要正视历史、尊重冲绳人民的权利,要求“停止对冲绳人等原住民的偏见与歧视”。
这番话立刻让日本媒体当即破防,指责中方“干涉内政”,还扬言要“中方收回言论”。
![]()
为何中方只是把冲绳长期存在的事实摆了出来,日本的敏感神经就被刺痛了呢?
主要还是因为冲绳在历史与现实上有别于日本本土。琉球王国曾为独立王国,是被日本强行吞并,冲绳一直就存在独立或自治的倾向。更何况二战期间,冲绳人死伤惨重,战后还长期承受美国驻军与基地的负担,如今冲绳仅占日本国土的极小面积,却承担着驻日美军极大比例的军事存在。再加之冲绳地区民众收入水平也属于日本垫底存在,这些都长期侵蚀本地人对日本政府的信任。
因此日本之所以敏感,既有身份认定的内部矛盾,也有安全与利益的现实考量。日本官方长期只把阿伊努列为法定原住民族,而对冲绳居民的民族身份多持回避态度,这种内部分歧一旦被国际放大,就会政治化,从而给日本带来内部的不稳定。
![]()
当日媒《产经新闻》等保守媒体发表社论、要求日本政府坚决反驳,并宣称“冲绳大多数人并不认同原住民说法”时,这种情绪性回应既是出于所谓“国族认同”的防卫,也暴露其叙事漏洞。
日本中央与保守舆论最害怕的,不是事实,而是“话语权被夺走”,一旦国际社会把冲绳问题纳入人权与原住民的框架,日本政府在国际舆论场上解释的空间将被压缩,本来靠国内话语维系的正当性会被动摇。所以,反驳很大程度上并非基于事实驳斥,而是出于维护国家叙事与外交主动权的担忧。
中国在联合国提出的冲绳人权问题,长期存在,只是过去在日本有意遮掩下,没人主动提及和关注。多年来,冲绳民众对基地问题、环境与社会影响的投诉持续存在,学界与非政府组织也不断对这些现实提出批评。把问题带到联合国层面,是利用国际机制放大地方民意的一种合理路径。
![]()
国际人权法律与规范本就允许被边缘化群体将其遭遇诉诸国际讨论;任何坚持普世人权与反歧视原则的国家或组织,都有权关注这一类问题。中方的出发点,若回归到话语本身,就是要用国际标准问责日本长年遮蔽的事实,敦促责任方进行实质性改进,毕竟日本能打着所谓“人权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那么同样我们也能反其道而行之,更何况我们说的还是有理有据,而日方仅仅只是凭空猜测和造谣抹黑。
从现实政策角度来看,日本若要真正化解外部与内部的批评,有3件事不可回避。其一是承认并直面历史,对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的反思,是恢复被伤害社区信任的前提。
其二是改进驻军治理,减少对地方的负担,完善事故处理、司法管辖与环境修复,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其三是尊重文化与身份的多样性,允许有关学术讨论与地方参与,让冲绳人民在决定自身未来问题上有更多话语权。空洞的外交辞令与情绪化的媒体攻防,只会掩盖问题的实质,延长冲突与不信任的周期。
![]()
另外,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的发言,也反映出2种趋势:一是国际人权话语正在被更多国家用于监督与曝光长期被忽视的地方性问题;二是在多极化的国际秩序中,国家间的话语权斗争愈发激烈,任何地方性议题都可能被上升为地缘政治棋子。
最后,舆论的喧嚣不能代替政策的行动。冲绳的问题,日本不能总想着捂盖子,同时用舆论喊口号方式去解决问题,更不应该妄想将视角放到邻国身上,用莫须有的指控转移国内视线。
中国把冲绳问题摆到联合国,是对被边缘化群体的一次正义的声援,也是对日本的一次提醒,历史与现实的伤痕,不会因为媒体的回避或政府的否认而消失;如果不去修补,裂痕将长期存在,并可能被放大成为地区不稳定的因素。
日本若真心想化解争议,应该把反驳转化为整改,把情绪化的回应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这样既能赢得冲绳人民的尊重,也能在国际上重建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