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彻底改变了大家对抗旱和作物生长的认知。原来决定庄稼长得好不好、能不能扛过干旱的,不只是降雨量多少,更要看雨水的“出身”,是来自海洋,还是来自陆地。
以前咱们聊到干旱,第一反应就是雨下少了。但这份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上的研究,把目光放在了雨水的来源上。
![]()
大气里的水汽,来源分两种,一种是海洋蒸发后,跟着风系、季风这些天气系统长途奔波来的;另一种是陆地表面,比如土壤、植被蒸发出来的,业内叫循环降雨。
研究团队用了近二十年的卫星数据测算,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如果一块农田的降雨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陆地,那它遭遇干旱、土壤缺水、产量下降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这一点挺颠覆常识的,毕竟以前谁会关心雨水是从哪来的。后来仔细想想也合理,海洋来的水汽往往能形成稳定的大雨,而陆地来的水汽多是阵雨,不稳定。
![]()
庄稼关键生长期刚好需要水的时候,可能就掉链子了。论文第一作者江燕说,掌握降雨的来源,能帮政策制定者和农民提前预测干旱影响,这话确实在理。
降雨的“出身”才关键,陆地水汽依赖藏风险
知道了这个核心逻辑,再看看哪些地方最容易受影响。研究指出了两个明显的脆弱区域,美国中西部和热带东非。
![]()
这两个地方情况不同,但都面临着降雨来源带来的农业挑战。美国中西部是全球出了名的农业宝地,玉米、大豆产量常年领先,农业技术也够先进。但就是这么个地方,近几年干旱越来越频繁,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份研究给出了答案,这里的农田特别依赖周边土壤和植被提供的陆地水汽。地面一干,蒸发的水分就少了,后续的降雨自然也跟着减少,形成了越干越不下雨、越不下雨越干的循环。
如此看来,就算有先进技术,一旦陷入这种循环,农业生产也得受影响。而且这个区域的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全球谷物市场,它这边出问题,全世界都可能跟着受波及。
![]()
研究人员建议当地农民多关注土壤水分管理、提高灌溉效率、选对播种时间,这些措施看似小事,却能有效缓解干旱带来的压力。
和美国中西部比起来,东非的情况更让人揪心,但也不是完全没救。当地农民为了多种庄稼,不断砍伐森林扩大耕地。可他们不知道,这些被砍掉的森林,恰恰是当地降雨的主要来源。
搞不清这层关系,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为了种庄稼砍了森林,结果没了森林,雨水也少了,庄稼反而长不好。这种操作有点本末倒置,好在现在意识到还不算晚。
![]()
两大脆弱区困境,保护生态是破局关键
东非虽然已经站在气候变化的前沿,但还有时间采取行动。更合理的土地管理,比如保护剩下的森林、恢复植被,既能保住降雨的来源,又能让农业继续发展。很显然,森林不只是给动植物提供家园,对农业来说,它就是天然的造雨机。
山地森林通过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往大气里释放大量水汽,这些水汽聚集起来就形成了降雨云,能给周边农田带来雨水。
![]()
以前总觉得保护森林是环保领域的事,现在才发现,这和咱们的饭碗息息相关。这份研究最实用的地方,是开发了卫星制图技术。
有了这个技术,政府和农民就能精准找到该在哪里建灌溉设施、该怎么保护土壤蓄水、该重点保护哪些森林。毫无疑问,这比盲目投入抗旱要有效得多。
本来想,农业抗旱无非就是多浇水、选耐旱品种,但后来发现,从源头保护降雨的来源,才是更根本的办法。这份研究让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农民种地看天吃饭,看到下雨就开心,觉得是生计有了保障。
![]()
但科学家却会去追查雨水的“出身”,搞清楚它是从海洋来的,还是从陆地来的,这两种视角的差异,恰恰说明农业生产不只是简单的耕种,背后牵扯着生态、气候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
那些被砍伐的森林,本来是为了开垦农田,结果反而断了农田的雨水来源,这种讽刺的情况,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土地和天空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研究构建的科学框架,把土地管理、降雨模式和作物规划联系了起来,这层关联,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抗旱策略的核心。
![]()
无论是技术先进的美国中西部,还是面临挑战的东非,都能从这份研究里找到应对思路,保护生态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你们身边有没有感受到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或者见过保护生态给农业带来好处的例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