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城市居民的运动意识增加,而运动损伤防护又相对欠缺,踝关节扭伤患者,尤其是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人群在增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侯辉歌将于本周五上午开设踝关节扭伤特需门诊,并常态化坚持下去,专为饱受“到底要不要手术”困扰的患者提供精准诊疗。该门诊通过逾千例临床案例积淀,建立全新评估体系,让患者告别“该保守还是该手术治疗”的决策困局,实现从诊断到康复的一体化全程管理。
![]()
诊断迷雾:为何手术决策如此艰难
踝关节扭伤的手术指征判断,实则是看似简单却临床分歧重重的难题。侯辉歌指出,患者最常倾诉的困境,便是面对截然不同的医生意见无所适从。这种困惑源于传统评估体系的三大局限:其一,损伤时相的分歧,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处理策略迥异;其二,损伤状态的模糊,现有的一度、二度、三度分法无法评估韧带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其三,伴随损伤的复杂性,慢性迁延往往合并软骨等多重问题。
更关键的是诊断工具本身的瓶颈。磁共振虽能静态观察韧带形态,却难以捕捉动态功能;前抽屉试验虽被公认为判断稳定性的金标准,却受检查者力度、角度及患者肌肉放松程度影响,“临床上可能出现10个医生检查有10种结果,主观差异极大”。
而2023年国外文献揭示的严峻数据更令人警醒:三分之一(32%)的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距软骨损伤,这正是必须及时精准干预的客观依据。侯辉歌主任提出的足踝扭伤分类体系,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困境——通过精准定位损伤部位与程度,为治疗决策提供客观标尺。
特需门诊:让精准诊疗不再仓促
常规门诊的拥挤节奏,让复杂病例难以获得充分沟通。侯辉歌主任坦言,许多因“简单扭伤”迁延不愈形成的疑难病例,需要深度问诊与个体化方案设计,特需门诊正是为此而生,对应的不仅是专家号源,更是更为充分的沟通时间,确保每位患者的需求被完整倾听。
该门诊锁定运动员及高运动需求职业人群,提供从精准诊断、方案制定到康复指导的一站式全程管理。诊疗核心在于用肌骨B超动态观察韧带弹性、张力与连续性,这一技术被认为比磁共振更具功能评估价值,配合侯辉歌主任医师提出的足踝关节损伤后分型体系和特色修复技术,最终回答“要不要手术”这个首要问题。“若积极行韧带重建这类大型手术,对部分患者实则过度治疗,而精准的修复技术才是更优解。”
周五上午,外科门诊1号诊室,这场以精准评估破解手术困局的诊疗革新,将首次面向患者开放。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