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过后,寒意渐浓,郫都区的医疗民生保障却持续释放融融暖意。从拔地而起的医疗大楼,到深入社区的智能康复中心,再到触手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一道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的“健康屏障”正在加速构筑,让“健康有‘医’靠”成为这个冬天最温暖的民生承诺。
千余张床位“加速跑”
医疗基建托起民生期盼
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穿梭于病房区域——位于德源北路二段的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已全面进入内部装修阶段。“看着大楼从无到有,一天一个样,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家住附近的张先生每天散步途经此地,总会驻足望一望那日渐成型的外立面。据院方介绍,该项目预计明年正式投用,将新增499张床位。整体优化诊疗流程,让全区人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就医体验。
距此不到4公里,科创新区医院的建设现场同样热火朝天。南北两座扇形楼体轮廓初显,工人们在6层高的作业面上紧张施工。这座规划约490张床位的现代化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将承接华西优质医疗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国家顶级医院同质量的妇幼健康服务。
此外,位于唐昌镇的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项目也已完工,新增的240张床位将有效缓解当地住院资源紧张的局面。一批医疗基建项目的集中推进,共同擘画着郫都医疗资源的崭新格局。
智能康复“驻”基层
专业服务直通“家门口”
在硬件扩容的同时,郫都区也将专业康复服务深度植入基层。近期,由区卫健局与区残联共建的两个智能化康复中心在安靖街道和友爱镇同步试运行,标志着全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迈入专业化、智能化新阶段。
在安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大厅里,52岁的邓阿姨正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因脑梗死导致步态异常三年多的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尖端康复治疗。“这个‘机器人’能辅助我的腿行走,感觉肌肉记忆正在慢慢恢复。”邓阿姨欣喜地说。
同样的专业服务也覆盖至友爱镇。该镇卫生院的康复中心与住院病区同层相连,极大方便了行动不便的患者。73岁的钟大叔今年初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功能障碍,如今正在此接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等专业治疗。康复机器人能根据恢复情况自动调整训练方案,“就像有个‘AI康复师’在身边指导,智能又贴心。”
“我们将优质资源从三级医院深度下沉到基层,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广、质量高、响应快的区域性康复服务体系。”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有效打破了优质康复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的壁垒,初步形成“医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闭环。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温暖服务在身边
从“病有所医”迈向“病有良医”,是郫都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清晰路径。这一目标的实现,既依靠硬件设施的升级,也依托于人才、体系与服务的综合提升。
在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刚刚荣获全国创伤病例大赛特等奖的旷媛媛医生,仍如往常一样细致查房。“荣誉属于集体,而患者的康复与微笑,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她说。该院近期还获评“全国结直肠肿瘤县域联盟成员单位”,展现出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进步。
与此同时,中医药服务也在基层焕发活力。正在郫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针灸治疗的刘大爷表示:“现在有个头疼脑热,我先来找中医扎几针、做做理疗。”近三年来,全区基层中医门急诊人次占比已达56.9%。
这背后,是郫都区精心构建的“1+2+10+139”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2家区级医院中医科为支撑,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139家村卫生室为基础网底,实现中医药服务全域覆盖。
在让居民“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同时,郫都区的健康服务更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其中,最让年轻妈妈们称道的是区妇幼保健院的“网红”科普。孕期营养、小儿推拿……这些专业知识被该院医护人员编成方言情景剧,在短视频平台圈粉无数。“看了视频,我才知道给宝宝拍嗝还有这么多讲究!”新手妈妈陈女士说,这些科普视频已成为她育儿路上的“贴心指南”。
记者 邓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