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不丹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闻讯后,立刻以强硬的姿态向全国宣告,誓言要将肇事者及其幕后黑手“绳之以法”。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死对头又出事了。
11月10日傍晚,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心脏地带,闻名遐迩的红堡附近,一声剧烈的爆炸打破了日常的喧嚣。一辆汽车瞬间化为火球,夺走了至少十三条生命,另有二十余人倒在血泊中。
![]()
尽管调查尚在进行中,印度国内的舆论旋涡却已迅速形成。有官方消息人士透过媒体放风,暗示袭击者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离组织有关联,而更多线索则指向了盘踞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激进组织“穆罕默德军”。一时间,新德里的悲愤情绪与对巴基斯坦的怀疑目光交织在一起。
就在次日,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也响起震天巨响。一所法院的围墙外发生了惨烈的自杀式汽车爆炸,造成至少十二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硝烟尚未散尽,被巴基斯坦政府长期围剿的“巴基斯坦塔利班”便迅速宣布对事件负责,并公然声称其目标就是那些“未遵循伊斯兰法”的司法人员,且扬言后续将有更多袭击。然而,巴基斯坦官方的解读远不止于此。夏巴兹·谢里夫总理不仅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指控印度是此次袭击的幕后支持者,巴国防部长更是随后宣布国家“已处于战争状态”。
![]()
双方的唇枪舌剑与军事调动几乎同步展开。
印度外交部第一时间驳斥了巴方的指控,称之为“毫无根据”。与此同时,印度军队沿印巴边境线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部分精锐部队向冲突热点地区集结的报道见诸报端。而在巴基斯坦一方,其军队的反应更为多线,精锐部队不仅开赴与印度接壤的东部边境,同时也陈兵于同阿富汗交界的西部地带。这一部署,揭示了当前危机的另一复杂维度——阿富汗因素。
巴方明确指出,藏匿在阿富汗境内的“巴塔”分子是伊斯兰堡爆炸案的直接执行者,并指责实际掌控阿富汗政权的塔利班当局为其提供了庇护与支持。此前,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塔利班就因边境摩擦和“巴塔”问题关系紧张,十月份双方曾在卡塔尔达成一项极其脆弱的临时停火。
然而,就在本月九日,旨在建立长期和平的伊斯坦布尔谈判宣告破裂。伊斯兰堡的爆炸案,加剧了巴阿之间的不信任。
![]()
纵观此次危机的爆发,其根源深植于印巴之间长达数十年的结构性矛盾之中。其中最核心、最顽固的,当属克什米尔问题。这片土地的主权争议,如同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周期性化脓、发炎,引发两国关系的高烧与痉挛。
自今年四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造成印度军警严重伤亡的恐怖袭击以来,双边关系便持续在冰点以下徘徊。印度方面,尤其是在此前的小规模冲突中未能占到便宜的背景下,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执政当局承受着巨大的“雪耻”压力。新德里的爆炸声,恰好为某些政治力量提供了对巴采取更强硬政策的借口与契机,舆论场上“强力回击”的呼声不绝于耳。
另一方面,跨境恐怖主义与代理人冲突的阴影,始终在两国上空盘旋。巴基斯坦境内活跃的“巴塔”与“穆罕默德军”等组织,其目标与活动范围虽有不同,但在印巴相互指责的叙事中,它们常常被对方描绘成由敌国支持、用以实施不对称打击的代理人。
印度指责巴方情报机构为这些组织提供暗中支持,以在印境内制造混乱;巴基斯坦则反指印度利用阿富汗领土,资助并训练“巴塔”及其他分离主义势力,旨在破坏巴国内稳定,特别是俾路支省等敏感地区的安全。这种根深蒂固的互疑,使得任何一方的恐怖袭击事件,都极易迅速演变为两国间的直接政治与军事对抗。
![]()
当前,南亚的火药味已达到近年来的一个新高点。巴基斯坦宣布“处于战争状态”,绝非寻常,这意味着其陆海空三军已进入最高级别的战备,其警示对象显然超越了恐怖组织,而是明确指向了边境另一侧的印度。
印度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进入“高度戒备”的状态,也清晰地传递出不惜一战的信号。这种剑拔弩张的态势,使得任何意外的交火、误判或是基于错误情报的激进决策,都可能成为引爆全面冲突的火星。
![]()
此次危机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印巴双边的范畴。
首先,它使得巴基斯坦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既要应对东部边境印度的军事压力,又要警惕西部边境来自阿富汗方向渗透的安全威胁。
其次,它给本已艰难的阿富汗和平进程蒙上了更厚的阴影,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恶化,将直接影响阿富汗国内的政治稳定及反恐合作。最后,这也为整个南亚地区,乃至更广阔的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印巴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旦冲突失控,其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