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退烧后,很多人以为万事大吉,可鼻塞、流鼻涕却像“赖上”了一样——清鼻涕没完没了,鼻子堵得晚上睡不着,喷了通鼻剂也只能管一会儿,甚至有人拖了十几天还不好。这时有人会疑惑:“难道感冒还没好透?”其实按中医的说法,感冒后持续鼻塞流鼻涕,大多不是“没好透”,而是“气虚”了!今天就用大白话讲清楚:为啥感冒后气虚会导致鼻塞流涕、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气虚、不同情况该怎么调理,帮你避开盲目用药的坑。
![]()
一、先明白:感冒后鼻塞流涕,为啥跟“气虚”有关?
很多人觉得鼻塞流涕就是“感冒没好”,继续吃感冒药、抗生素,结果越吃越虚。其实中医看这个问题,核心是“正气与邪气的博弈”——感冒时,身体的正气(抵抗力)忙着对抗病毒、寒气这些“邪气”,等感冒好转,邪气基本被清除,但正气也被耗伤了,尤其是负责守护呼吸道的“肺气”和负责生成气血的“脾气”,一旦气虚,就容易出现鼻塞流涕。
这就像家里遭遇小偷,主人(正气)奋力把小偷赶出门后,自己也累得没力气关门(肺气虚导致鼻窍失守)、收拾屋子(脾气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具体来说:
- 肺气虚:肺是“呼吸道的守护神”,中医讲“肺开窍于鼻”,肺气充足时,能像“守门人”一样控制鼻窍开合,还能正常输送津液濡养鼻腔,不会出现多余的鼻涕。感冒时肺气对抗邪气会“耗力”,感冒后肺气没补回来,“守门”能力下降,鼻窍就容易一直处于“半开半闭”状态,导致鼻塞;同时肺气没法正常“收摄”津液,津液就会变成清鼻涕不断流出。
- 脾气虚: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肺的妈妈”(中医叫“脾土生肺金”),脾气足才能给肺气提供“能量补给”。感冒时很多人没胃口、吃不下饭,脾的运化功能会变弱,等感冒好后,脾还没恢复,没法给肺气“供血供氧”,肺气自然更虚,鼻塞流涕的问题就更难好转。
就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在研究中提到的:“感冒后期鼻塞清涕,外无怕冷发热等表证,多是肺气虚的表现。” 这时候再用感冒药强行“解表”,反而会进一步耗伤正气,让气虚更严重,甚至拖成慢性鼻炎。
二、怎么判断:你是“气虚型”鼻塞流涕,还是其他情况?
不是所有感冒后的鼻塞流涕都是气虚,得先排除其他问题,再看有没有气虚的典型表现,避免调错方向。
第一步:先排除2种“非气虚”情况
![]()
- 鼻窦感染:如果鼻涕从清鼻涕变成黄浓鼻涕,还伴有额头、脸颊胀痛,弯腰低头时疼痛加重,可能是感冒引发了鼻窦感染(鼻窦炎)。这种情况不是气虚,而是炎症没控制住,需要及时就医,不能单靠调理气虚解决。
- 过敏反应:如果鼻塞流涕在接触花粉、灰尘、冷空气后突然加重,还伴有打喷嚏、鼻子痒,可能是感冒后免疫系统变敏感,诱发了过敏性鼻炎。这种情况虽然也和“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有关,但核心是“过敏”,需要先避开过敏原,再结合补气调理。
第二步:看3个“气虚型”典型表现
如果你的鼻塞流涕符合以下3点,基本就是气虚导致的:
1. 鼻涕性状:以清鼻涕为主,像清水一样,不黏稠、不发黄,擦完没多久又流出来;
2. 伴随症状:除了鼻塞流涕,还经常觉得没力气、懒得说话,稍微动一动就累,容易出汗(比如吃饭、走路时比别人出汗多),舌头颜色偏淡、舌苔白;
3. 发作规律:早上起床后鼻塞流涕更明显,中午天气暖和、活动一会儿后会稍微缓解,遇到冷风、空调后又加重。
比如有人感冒后,清鼻涕流了一周,早上出门吹点风就鼻塞得厉害,还总觉得浑身没劲儿,这就是典型的“肺脾气虚”,得从补气入手调理。
三、气虚型鼻塞流涕,怎么调才有效?分2种情况,在家就能做
调理的核心是“补肺气、健脾气”,但要根据“气虚程度”和“是否有湿”来调整,不用盲目吃药,日常护理+简单调理就能见效。
1. 轻度气虚:身体能自我修复,做好3件事就行
如果鼻塞流涕不严重,比如早上起来有点堵,中午就好转,没有明显的乏力、出汗多,说明气虚程度轻,身体有自我修复能力,不用吃药,做好3件事就能加速恢复:
![]()
- 温敷鼻根: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在鼻根处(两眼之间到鼻梁上方),每次敷5-10分钟,每天2-3次。温敷能促进鼻腔周围的气血循环,帮助肺气濡养鼻窍,缓解鼻塞;
- 喝“姜枣茶”补气血:取生姜2片(去皮)、红枣3颗(掰开),加适量水煮10分钟,放温后喝。生姜能温通肺气,红枣能健脾补气,两者搭配能帮身体快速补充正气,注意不要放红糖(避免滋腻生湿);
- 避免“耗气”习惯:别吹冷风、别吃冰饮、生冷水果(比如西瓜、梨),这些会进一步损伤肺气;也别熬夜、过度劳累,熬夜会耗伤气血,让气虚恢复变慢。
一般轻度气虚的人,坚持3-7天就能明显好转,这就是中医说的“正气自复”。
2. 中度气虚:需要“补气固表”,2个经典方法最实用
如果鼻塞流涕持续超过1周,还伴有明显乏力、出汗多、稍微动就累,说明气虚需要“外力帮忙”,推荐2个安全又有效的方法,适合在家操作:
- 用“玉屏风散”调理:玉屏风散是中医补气固表的经典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黄芪补肺气,白术健脾气,防风能“挡风”却不耗气,刚好针对气虚导致的鼻窍不固。它一般是散剂或颗粒剂,适合需要长期调理的人(比如经常感冒后鼻塞流涕的人),能慢慢补肺气、强脾气,让鼻窍恢复“守门”能力。注意:如果舌苔厚腻、大便黏腻,说明体内有湿,可搭配“参苓白术散”一起用,先祛湿再补气;
- 按摩2个“补气通鼻”穴位:每天花5分钟按揉“迎香穴”和“肺俞穴”,能辅助补气、疏通鼻窍。
- 迎香穴:在鼻翼两侧,鼻唇沟凹陷处,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能直接疏通鼻腔气血,缓解鼻塞;
- 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概两指宽),用手掌根部轻轻拍打或按揉,每次2-3分钟,能补肺气、增强呼吸道的防御能力。
比如有人感冒后清鼻涕流了10天,还总出汗,按揉这两个穴位+喝玉屏风散,1周后鼻涕就明显减少,乏力感也减轻了。
3. 注意:这些“坑”别踩,越踩越严重
很多人调理无效,是因为犯了这些错:
- 盲目用“通鼻剂”:通鼻剂只能暂时收缩鼻腔血管,缓解鼻塞,长期用会导致鼻黏膜依赖,反而加重鼻窍不固,让鼻塞更难好;
- 继续吃“感冒药”:感冒药多是“解表散寒”的,感冒后气虚时再吃,会像“雪上加霜”一样耗伤正气,让气虚更严重;
- 大量吃“补药”:有人觉得气虚就该大补,吃人参、鹿茸等,结果补得太猛,导致“虚不受补”,出现口干、上火,反而加重身体负担。气虚调理要“慢补”,不能急。
四、日常怎么养:避免下次感冒后再犯“气虚”
想要感冒后不再被鼻塞流涕困扰,关键是平时养好“肺气”和“脾气”,增强身体的“抗虚能力”:
- 养肺气:每天早上用冷水洗脸(从温水过渡到冷水,避免直接用冰水),能锻炼鼻黏膜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每天做10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收缩),能增强肺的功能,让肺气更充足;
- 健脾气:少吃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比如冰奶茶、油炸食品、蛋糕),这些会加重脾的负担;饭后散步10-15分钟,能帮助脾运化,让气血生成更顺畅;
- 避“耗气”:少熬夜(23点前睡),熬夜最伤气血;避免长期待在空调房,空调风会损伤肺气,可在空调房放一盆水,保持空气湿润,同时穿个薄外套护住肩颈和鼻子。
感冒后鼻塞流涕,看似是小问题,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正气不足了”。别再盲目吃药、硬扛,先判断是不是气虚,再针对性调理,补气+护鼻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记住:中医调理气虚讲究“慢养”,耐心坚持,身体才能慢慢恢复正气,下次感冒后也不容易再犯。#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