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准的问题,胜过十个模糊的方案。它能厘清目标、聚焦本质、打通协作,也能暴露盲区、引发深思、推动系统性解决。本文聚焦产品经理的“提问力”,拆解其背后的认知结构与实践路径,帮助你从“会问”走向“问得对”。
“为什么数据下滑了?”
“为什么客户投诉了?”
“为什么员工和顾客吵起来了?”
这些,是你我每天在职场中最熟悉的开场白。我们忙于回答问题,制定对策,复盘改进——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问的,真的是问题本身吗?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经陷入了“不会问问题”的困境: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 看到现象,却提不出像样的疑问
- 把表象当问题,把情绪当答案
- 甚至,连“该问什么”都想不出来
于是,我们每天都在解决“假问题”,消耗资源、浪费时间,却始终在原地打转。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问题的质量,决定了思考的深度。
一、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
很多人以为,解决问题才是能力。但真正的高手,先花80%的时间定义问题,再用20%的时间寻找答案。
当你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意味着你已经:
- 理解了事情的背景与逻辑
- 发现了现实与预期的落差
- 识别了关键变量与因果关系
- 启动了认知升级的正向循环
反之,如果你听完汇报,毫无反应,那不是你“懂了”,很可能是你根本没进入思考状态。
以我所在的客服行业的例子:
”某团队月度投诉率上升15%。
普通人的反应是:“加强培训!罚绩效!””
而高手会问:
- “投诉集中在哪些服务环节?”
- “是不是最近流程变更导致响应延迟?”
- “一线员工是否有足够权限处理异常?”
前者在解决“症状”,后者在定位“病根”。
你看,当你能问出 “精准问题”,就意味着你已经看透了事情的本质:问问题的过程,其实是 “拆解事情→对照认知→找到差异” 的过程。你对业务越了解、对目标越清晰,越容易发现 “表面现象” 和 “真实逻辑” 的落差,而这个落差,就是 “真问题” 的藏身之处。
反过来,如果你听汇报、看数据时 “毫无波澜”,要么是对方汇报得太完美(概率不足 10%),要么是你没理解业务的核心价值 —— 就像客服新人听 “投诉率下降”,只知道 “是好事”,却想不到要问 “下降的是‘物流投诉’还是‘服务投诉’?会不会影响后续客户复购?”,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依然抓瞎
二、如何问出高质量问题?——四个关键原则 1. 先理解,再质疑:信息差,是提问的前提
提问的前提,是你比对方多知道一点,或多想一步。
如果你对背景一无所知,问题只会显得外行甚至冒犯。
正确做法:
- 新项目?先问背景、目标、关键指标
- 老项目?先确认“最近发生了什么变化”
- 汇报前,花5分钟快速梳理逻辑链
没有信息输入,就没有高质量输出。
2. 换角色思考:从“听者”到“追问者”
提问不是“挑刺”,而是“共建”。
你可以从三个角色切入:
- 作为汇报者:自问“如果我是听众,我会在哪卡住?”。然后你可以或者在汇报材料上直接提现,或者做好问题的准备。
- 作为决策者:先自问“这事和公司目标一致吗?资源匹配吗?”,然后再去看落差。比如,汇报者说客诉率本月提升了3%,然后就开始分析增加的3%的内容。你就可以问“这3%是这个月的,整体趋势是变差还是只是这个月变差?全年MTD的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可以达成年度目标么?”
- 作为执行者:问“这个方案落地时会遇到什么障碍?”,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评估风险,从而提前申请资源。
案例:某客服团队提出“增加AI客服覆盖率”方案。 我问:“一线员工接受度如何?如果AI误判,谁来兜底?” 结果发现,员工担心被替代,抵触情绪严重——这才是真正的风险。
3. 对事不对人:表达方式,决定沟通成败
同样一个问题,换种说法,效果天差地别:
“你这里有问题。” → 对方防御
“你这里的数据推导,是不是少了一个假设?如果加上,结果会不会不同?” → 引导思考
提问的目的是推进认知,不是证明自己聪明。
推荐话术模板:
- “我理解你是想表达……对吗?”(先确认)
- “如果……会发生什么?”(假设验证)
- “有没有可能……?”(开放引导)
前者是 “针对人”,后者是 “针对事”—— 前者引发情绪对抗,后者推动问题解决。当然,这里要排除 “绝对权威的领导场景”(比如 某些企业文化下的老板们发言……),但对 90% 的职场沟通,“确认 + 假设” 的话术都管用。
4. 逻辑自洽:问题要有“链条感”
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
高质量问题,通常具备两种逻辑路径:
1)纵向深挖:沿着因果链追问,直到本质
如:“投诉上升 → 响应慢 → 系统卡顿 → 数据库负载过高”
2)横向扩展:从不同维度切入,打破盲区
如:“除了流程问题,是不是激励机制也有影响?”
问真正有逻辑的问题,可以一步步和本次汇报的逻辑关联,可以和部门、项目上下的背景、目标关联。能够从A推导出B,而不能从A何B同时存在,人为修改A影响了B
三、怎么练出“提问力”?——6个可落地的方法
别指望灵光一现。提问,是一种可以训练的技能。
1. 5 Why 分析法:追问到底,找到根因
比如客服遇到 “客户说‘再也不买了’”: 1Why:为什么客户说不买了?→ 因为等待维修的时间超过 3 天 2Why:为什么维修等待超 3 天?→ 因为维修师傅排期满了 3Why:为什么排期会满?→ 因为这个月设备维修量涨了 20%,没加人手 4Why:为什么没加人手?→ 因为没提前预测维修量 5Why:为什么没预测?→ 因为没建立 “月度维修量关联销售数据” 的模型 …… 追问到第 N 层,才发现 “真问题” 是 “缺乏数据预测机制”,而不是 “客户脾气差”。
当然5Why最核心的是对提问人的认知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提问人的认知如果出现偏差,那么导向就会偏差,这就是同样的问题2个人都是使用5whys得到的结论千差万别的原因。
比如:以上问题中在第三问的时候,如果第四问我去问“为什么设备维修量涨了20%?”下一个问题可能就会到另外的维度了
当然这个方法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认知和信息差异,导致最后切入的维度不同
注意:适合自我复盘,公开场合慎用,避免像“审犯人”。
2. 批判性思维:不盲信,不站队
案例:某报告说“培训后满意度提升20%”,但样本仅3人——这数据能信吗?但是在很多的报告中你经常看到这样的数字。
关于批判性思维,不是说你对每一个事情都进行挑战,而是说你可以保持一个质疑的思维,因为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的大脑进行挟持,被惯性挟持。
3. 因果 vs 相关:别把巧合当规律
“客服加班越多,投诉越少” → 是因果,还是因为同期优化了流程?
相关性 ≠ 因果性。
多问一句:“有没有其他变量在起作用?”
在非常多的时候,我们通常是看到几个因素在一起,就说因为这几个因素中的ABC所以导致了B,但是如果你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场景的时候,这个推断就不成立了。
4. 认真倾听:提问的前提,是听懂
90%的无效提问,源于“没听清”。
倾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也通常是容易被忽略的方法。因为你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你才能理解对方的逻辑和思路,从而先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再叠加自己的思考的结果,从中间的落差中找到“问题”
而很多人在开会时,为了表现在自己听明白了,就 “边听边想自己要问什么”,反而漏了关键信息。正确的做法是:先顺着对方的逻辑听,搞懂 “他想表达什么”“他的论据是什么”,再对照 “业务目标” 找缺口。
关于倾听的技巧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不过大家日常中做一些小小的练习:
- 别打断,先听完
- 用“复述法”确认理解
- 在沉默中捕捉情绪与潜台词
5. 假设验证:如果……会怎样?
- “如果明天系统宕机,我们怎么办?”
- “如果客户预算砍半,方案还成立吗?”
提前设想极端场景,才能发现隐藏问题。通过不断的进行假设,然后不断的验证假设,你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题思路。
6. 借力AI:让大模型做你的“思维外脑”
在合规前提下,把会议纪要、方案草稿输入AI,让它帮你:
- 提出10个可能的问题
- 检查逻辑漏洞
- 让AI模拟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追问
我常对AI说:“假设你是CEO/部门主管,你会怎么问这个问题?”。当然千万别忘记给到上下文
四、行动起来:我的“提问力”训练计划
理论再好,不练等于零。这是我正在执行的3阶段计划,分享给你:
阶段1:每日一问
- 每天选一个事件(会议、汇报、新闻)
- 用5Why + 因果分析等方式,写下3个深层问题。我虽然做不到每天,但是现在尝试每天给自己5分钟时间记录下当天一件事
- 记录在笔记中,每周复盘
阶段2:自我诘问
- 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书面挑战自己的观点
- 例如:“我为什么认为这个方案可行?证据是什么?反例呢?”
- 结合AI生成“反对意见”,提升抗辩力
阶段3:费曼输出
- 把“如何提问”讲给同事听
- 教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
- 自己整理资料,如果没有听众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对这大模型进行输出,然后让大模型来给你做反馈和提升。
结语: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以色列连续创业者尤里·莱利说:“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太精辟了。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方案,是人为构建的。
当你爱上问题,你会保持开放,持续追问。
当你爱上方案,你会固执己见,拒绝改变。
真正的成长,始于你提出第一个“真问题”的那一刻。
从今天起,别再忙着给答案。
先问问自己:
“这,真的是问题吗?”
本文由 @影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