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英国突然宣布了一个不太好听也不太好懂的决定:以后跟中国的科技合作,要“挑着来”。什么能谈?气候、健康、农业、行星科学可以;什么话题闭口不谈?凡是跟卫星、遥感、机器人、人工智能沾边的,一律排除。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不想让关键技术“跑出去”,尤其是跑到中国手里。
这事的导火索,是英国科学、创新与技术部的一位高官访华,与中方举行了第11次中英科技合作会议。
本来按惯例,这种会谈多半是谈谈合作、签签协议,这次却画风突变,一大堆高科技领域被划掉了。看似低调,实则是一次相当有分量的政策转向。
![]()
回头看看这十几年的中英关系,从2000年代中国企业进入英国市场,到2015年两国在数字领域频频互动,那时候的英国,对中国科技是欢迎的。
但是到了近几年,风向彻底变了。英国不仅开始收紧对华学术交流,还拒绝了不少中国研究人员的签证申请,合作气氛明显降温。
为什么突然就紧张了?答案其实不难猜。
中美科技竞争越演越烈,英国夹在中间,既不想得罪老大哥,又怕自己吃亏。
于是,干脆选了个“中间路线”:继续合作,但只在看起来“不敏感”的领域里搞点事情。既保留了合作的名义,又避免了自己承担技术外流的风险。
说到底,这种“选择性合作”,其实就是为了规避“技术外溢”——也就是说,不让先进技术被其他国家学走、用走,特别是在军事或国家战略上可能用得上的技术。
比如卫星技术,不只是拍地球那么简单,还能用于导航和侦察;遥感能监测地面动静;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参与军事指挥系统;机器人更是未来战争的一环。这些技术一旦“共享”,英国担心,自己可能是在“教会了别人造枪”。
英国之前在通信设备上,他们就因为一个中国企业而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大规模清理设备。这次他们干脆一刀切,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技术领域都排除掉,省得再出事。
但也不是所有合作都不要了,英国这次保留的几个领域——气候、健康、农业、行星科学——看起来就“温和”得多。
这些话题,听起来像是联合国大会上常见的议题,也确实不太容易引发政治风险。
比如气候变化,中英都是碳排放大国,也都承诺过碳中和;健康领域,从疫情开始就有合作基础;农业关系到粮食安全,是个全球都关心的问题;至于行星科学,说白了,就是研究外太空,政治敏感度几乎为零。
当然,这种“挑着合作”的方式,也不是没有麻烦。英国虽然设了红线,但很多领域的边界其实压根没那么清楚。
比如农业,现在很多先进农业技术都跟基因编辑有关,而这类技术在某些国家就属于敏感范畴。
再比如气候变化领域,现在很多新能源系统都要用到AI来做智能管理,那AI算不算敏感?一旦碰到这些“灰色地带”,到底合作还是不合作,就变成了一个麻烦事。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挑战。短期内,确实会影响一些合作项目的推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但这也不是没见过的局面。
西方设限也好,分裂也罢,真正能决定技术命运的,还是自己的研发实力和系统能力。英国关上了一些门,中国完全可以去打开其他的窗。
比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或者推动更多“南南合作”,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
而对英国来说,这种“既想安全又想得利”的模式,能撑多久,也不好说。科技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谁也挡不住技术扩散的趋势。
今天设限,明天可能就被新技术绕开。封得了一时,封不住一世。
这场英国主导的“科技合作瘦身计划”,说到底,是一场地缘政治下的技术博弈。它反映的,不只是英中之间的关系变化,更是一种全球趋势:科技不再是纯粹的研究问题,而成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看到,合作不再是“你给我知识,我给你市场”这么简单,而是“你这技术会不会威胁我?你这合作是不是另有所图?”
科技从实验室走到了外交桌,谈研究变成了谈安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但科技的本质是什么?它从来不是分裂,是连接。如果每个国家都把技术当成筹码、当成武器,那么全球化就会真正在科技层面被拆解。
而一旦走到这一步,受损的就不只是被排除的国家,也包括那些设限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