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宝/文图
11月14日,在三门峡市举行的“回眸‘十四五’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三门峡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燕就“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在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提升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回答了记者提问。
![]()
![]()
王海燕介绍,“十四五”时期,三门峡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农村供水保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提升改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质提升,圆满完成了“十四五”各项目标。截至2025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三五”末的92.07%提升至96%,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
主要做法:
规划引领,构建全域供水新格局。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水利部门编制了《三门峡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明确了“城乡融合、规模发展、标准建设、专业管护”的总体思路,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限制,优化供水工程布局。二是推进供水工程提升改造。重点推进集中供水工程提升改造。对卢氏县双庙水厂、渑池县第三水厂等“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的提升改造,提高了水厂周边3.1万群众供水保障水平。三是补齐短板弱项。针对山区、偏远地区等“硬骨头”,通过改扩建小型标准化供水工程、联村并网等方式,查漏补缺,确保供水保障“不留死角”。
建章立制,创新长效管护新机制。一是健全制度。水利局部门组织编制印发了《三门峡市农村供水水质检测管理办法》《三门峡市农村工程供水管护手册》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供水管护。二是压实“三个责任”。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农村供水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护责任,并对群众进行公示。三是推行“县域统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统管机构+水管员”的县域统管模式,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守住底线,强化水质安全新保障。一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完成9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水源地的“划、立、治”工作。二是提升水处理工艺。推动老旧水厂改造升级,推广应用 “浸没式超滤膜处理”“臭氧活性炭”等先进净化工艺,确保规模化水厂配备完善的水净化消毒设施。三是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并运行三级水质监测网络。卫生疾控部门每年按照计划对水质进行抽检监测,县级水利部门对辖区供水工程进行水质巡检,水厂进行水质日检,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探索智慧化水厂建设。一是建设智慧供水平台。如卢氏县双庙水厂建设了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水厂供水工程的水量、水压、水质等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二是推广智能水表应用。在136个村推广安装了插卡式智能水表,实现了远程抄表和在线缴费,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取得成效:
核心指标全面提升。一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达普及率达到96%,比“十三五”末提升了3.9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供水保障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季节性缺水问题得到根本性缓解。三是水质达标率。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自检达标率达100%,群众从“有水喝”实现了向“喝好水”的转变。
供水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2.436亿元,改扩建水工程535座,安装无塔供水器109座,铺设和改造供水管网10806.45公里,安装消毒过滤设备308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6%,解决了6.13万农村人口吃不上自来水问题,受益覆盖人群达112万农村居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基础。
管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积极开展农村供水管护不到位整治行动,排查整改管护不到位问题358个,累计开展农村供水管护人员培训6600人次,张贴“三个责任人”及监督服务电话公示牌2035个。
王海燕表示,“十四五”期间,三门峡市农村供水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饮水安全”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将继续秉持“水利为民”的初心,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构建更高标准、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