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开幕。
这座亚马孙河流域的城市里,一个现象让全球媒体驻足:政要车队是中国皮卡,市区穿梭着中国电动公交,街道上的电动车尾气零排放。
这不是刻意安排的展示,而是融入当地日常的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恰逢《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
COP30被称作“避免气候系统不可逆转破裂的最后机会”,而中国正成为这场全球行动的核心推动者。
一、街头的中国绿:不只是车队,更是生活方式的渗透
![]()
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贝伦街头观察到一个明显变化:车流依旧密集,但尾气味道淡了很多。道路上不时能看到静静行驶的电动车,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各国政要的通勤车队。
这次COP30,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提供了230辆新能源通勤车,不仅负责接驳各国代表团,还投入到市区公交运营中。巴西总统卢拉的官方座驾,就是一辆中国车企专为大会打造的比亚迪电动SUV。
车队之外,会场的“中国角”更藏着绿色巧思。展区里的桌椅看似木质,实则是废旧电路板和退役锂电池回收制成,每生产1吨这样的家具能减少1.2吨碳排放。
一次性水杯用稻壳制成,可降解还耐冷耐热;茶几茶凳是瓦楞纸做的,轻巧又坚固。这些细节让巴西记者感慨:“这里不是展区,是通向未来的窗口。”
从街头车队到会场陈设,中国的绿色元素不是临时客串,而是形成了完整的场景覆盖。这些场景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十年磨一剑的硬实力。
二、十年逆袭:从被指责到“拯救《巴黎协定》”
![]()
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西方舆论还在居高临下地指责中国,认为中国的减排目标跟不上发达国家。那时没人能预料到,十年后中国会成为气候治理的关键力量。
这十年全球气候治理并不顺利。美国两次“退群”又“入群”,发达国家承诺的气候资金迟迟不兑现,再加上地缘冲突、疫情、贸易战等冲击,进程多次受阻。
即便如此,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比十年前前进了一大步。美国《华尔街日报》直接给出评价:中国“正在拯救《巴黎协定》”。这个评价背后,是实打实的成绩。
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已连续8年全球第一,2023年6月底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光伏产业更厉害,全球每两块光伏板就有一块是中国造,连续10年装机量全球第一。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说得实在:“数据已经明确,中国不仅在国内做得好,还通过降低清洁能源成本帮了全世界。”
三、绿色产能:不是“过剩”,是全球急需的稀缺品
![]()
有人曾质疑中国绿色产能“过剩”,但在贝伦的场景和全球数据面前,这个说法不攻自破。《华尔街日报》发现一个关键变化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急剧缩减,但这个缺口正被中国清洁能源填补。
原因很简单: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最便宜的电力来源,就是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与电池组合。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提供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中国的发展让全球风电成本降低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90%。
这种成本优势,不是靠补贴换来的,而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的必然结果。中国已建立全球最系统的碳减排政策体系,拥有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了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湖南湘潭的实践就是缩影。作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当地通过政策引导,让136亿元资金流入绿色领域。湘钢建成全国钢铁行业首个5G智慧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0%,还节约成本2.5亿元。
湘潭河西污水处理厂建了光伏项目,年均发电275.9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2681吨。到2025年3月底,湘潭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突破101.3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撑起半壁江山。
这些国内实践积累的技术和经验,通过“绿色出海”走向全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合作不附加政治条件,只聚焦务实合作,打破了气候治理的“阵营化”壁垒。
四、两山理念:破解发展与环保的全球难题
![]()
中国气候行动的底气,来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践。这个2015年就提出的理念,如今已写入多份联合国文件,从“中国实践”变成“全球共享”。
理念的核心,是打破“发展与环保对立”的迷思。中国既没有为发展牺牲环保,也没有为减排放弃发展,走出了技术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路。
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7.5%。
云南的“如意茶饼”就是生动例子。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古树茶产业,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既保护了环境,又带动了经济。这种模式被复制到全球合作中,让发展中国家看到环保和发展可以双赢。
湘潭的“碳账户”更创新了激励机制。企业碳排放越少,就能拿到额度更高、利率更低的贷款。湘乡金联建材曾靠“碳账户”拿到1100万元贷款,升级设备后生产效率提升20%,二氧化硫排放减少90%。
这种模式还延伸到个人。湘乡浒洲村村民坐公交、旧物回收能换“碳积分”,村民肖炎华就靠积分获得40万元授信。全村2248名村民有个人“碳账户”,718人获得4917万元贷款支持。
11月21日COP30闭幕在即,贝伦街头的中国电动车还在穿梭。十年前《巴黎协定》签署时的质疑声早已消散,如今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清洁技术的崛起“对地球是件好事”。
全球气候治理从来不是独角戏。中国的绿色产能不是威胁,而是全球共享的机遇。当更多国家像巴西一样拥抱绿色浪潮,人类才能真正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