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14日电 题:让“懂法人”讲好村规民约——2025年河南法治乡村建设见闻
新华社记者吴刚
近日,司法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法治乡村基层行暨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河南。从“凉亭夜话”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到“智慧平台”推送反诈提醒,从“法律明白人”参与调解到村规民约落地执行……记者走访了解到,近年来河南各地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让法治建设走进百姓生活,基层治理的根基正逐步夯实。
在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木桐乡鸟桥村,几条长凳围着石桌,“凉亭夜话”如期开讲。
前段时间,村内一起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争执险些让矛盾激化,人民调解员陈国涛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用带着乡音的语调耐心调解:“边界要清清楚楚,合同要明明白白。”随后,村干部当场取来纸笔描画边界,双方最终同意按图划界、各让一步。
“以前吵到脸红脖子粗,现在心里服气得很。”围观村民忍不住感慨,在同一张石桌上讲法理、摆事实,“争高低”变成了“讲道理”,矛盾在村口就化解了。
针对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三门峡的普法工作既“走心”也“走新”。
“家人们注意啦!陌生来电让转账,一律挂掉别上当……”三门峡的短视频平台上,AI虚拟主播“星小法”正用活泼的语气讲解反诈知识,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普法网红”;面对老年群体,“凉亭夜话”等面对面交流,边拉家常边解读法律条文,让法律意识悄悄走进群众心中。
“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差异大,只有精准对接需求,才能让普法真正见效。”三门峡当地干部说。
河南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曾被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困扰。“前几年谁家办喜事,都要比酒席桌数、比菜品档次,不少村民为撑‘面子’甚至借钱办酒席。”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回忆,这股攀比之风让不少家庭苦不堪言。2018年,村两委索性把这个“面子难题”摆上村民代表大会。
村民直言:“攀比害人害己,咱不能光顾‘面子’丢了‘里子’。”
在镇司法所指导下,南李庄村制定了红白事管理相关规定,明确桌数上限、菜品标准和车辆规模,还将其写入村规民约,由“法律明白人”挨家挨户上门宣讲解读。村里的“法律监督员”每天在村里巡查,遇到违规行为及时上前劝阻、登记处置。
几年下来,“大操大办”的旧习俗悄然退场,节俭朴素成了村里的新风尚。“以前一场婚宴要近十万元,现在控制在合理范围,家里负担轻了,人情往来也更和气。”村民王海根笑着算起了“减负账”。
除了制度约束,科技赋能让乡村治理更高效。点开“智慧南李庄”线上平台,政策学习、积分兑换、问题直报等功能一应俱全。南李庄村村民刘娟说:“去年村里筹备庆祝活动,活动征集通知刚一发布,二十多名年轻人就在线报名参与节目编排。有事网上一说,很快就有人来响应支持。”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