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占地约3万公顷的香港未来新引擎,北部都会区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获得了战略优先级。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提升北都发展的决策层次,成立由他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并为加快北都发展订立专项法例。该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及“规划及发展工作组”,旨在简化行政流程,拆墙松绑,以新思维采纳不同建造方法、材料和装备等,以实现安全、省钱、省时的目标。
香港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在香港经济导报第三期“经导圆桌会”中深入剖析了北部都会区发展进程中的思维变革,并强调大学城建设对北部都会区发展的突破意义。
![]()
发展进程回顾:
公众期待与市场现实的落差
回顾北部都会区上一阶段的发展进程,刘国勋表示,参考2021年《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及2023年《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尽管目前北部都会区的整体推进程度符合预期,然而公众仍感进程缓慢。刘国勋指出,主要问题在于目前私人市场参与度不高,市场反响不及预期。
他以2024年古洞北、粉岭北的卖地及换地情况为例,部分私人土地因补地价偏高及平整成本等问题,最终交还政府。此外元朗南路及洪水桥的多层产业大楼专案历经三次招标仍未成功。刘国勋指出,新发展区前期与后期的市场反应差异显著:房地产兴旺时推进迅速,市场冷却后则明显放缓。这一现象揭示出关键问题,若仅按政府预期行事,而市场认为价格或规则不合预期,发展商有权退出,将土地交还政府发展。
刘国勋强调,香港特区政府需与市场结合。北部都会区面积接近香港三分之一,若全部基建由政府出资,即便财政充裕时期亦难实现,因此发展思维转变至关重要。
三大思维转变:
推动北都发展的战略转向
刘国勋指出,2025年施政报告当中针对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出三种变化:从“地价先行”转向“产业先行”,从“监管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从“不干预”转向“拼市场”。
第一,从“地价先行”转向“产业先行”。刘国勋表示,传统模式中,政府以土地市值及最高收益为导向,计算补价或卖地金额,追求短期财政收益最大化。但对于产业,尤其创科领域而言,初期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但传统地价模式要求企业在起步阶段就承担全部土地成本,严重挤占了研发投入,将抑制产业参与意愿。
刘国勋表示,将企业的启动资金固化为不动产投资,违背了创新产业的发展规律。内地经验表明,产业更愿将资金用于研发而非资产投入。他建议,旨在以土地作为培育工具,通过产业税收实现长远收益,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建立"投资-发展-收益"的良性循环,即政府通过培育产业获得持续税收,改变了以往依赖一次性土地出让收入的短期行为。
他指出,2025年施政报告提到简化行政程序,拆墙松绑,促进公私营合作等种种措施皆体现出政府的发展思维正在由“地价先行”不断向“产业先行”转变。
目前北部都会区采取“按实补价”的落实方式,即容许发展商按实际开发规模缴付地价。“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将会按北都各指定发展区的性质和规模,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包括为不同产业园区度身成立一间或多间园区公司、法定或非法定专门机构,制订公私营合作模式。研究从“价高者得”招标转向“产业绑定”的“双信封制”,并设计不同融资方案,包括股份制、债券、政府注资及“土地参股”等。
第二,从“监管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刘国勋提到,由于政府过去监管程序繁复,企业在香港经营成本较高。本次施政报告提出设立产业专案小组,提供一站式服务及单一窗口,简化流程,提升效率。打破"一刀切"的监管模式,针对不同产业特点提供定制化服务。
同时,刘国勋表示,现时北部都会区各产业发展政策相对零散,并不利于扶持不同产业落地发展。他乐于见到特区政府推出“产业政策包”,包括产业政策如何落地,如何招商引资等, 以政策推动北部都会区的产业发展,让企业对落地北部都会区发展政策清晰明确。
第三,从“不干预”转向“拼市场”。刘国勋表示,香港过去强调市场公平竞争,不会对企业采取重点帮扶,对产业发展产生阻力。本次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专属法例、直接批地等措施。刘国勋提到,这些措施在法律层面为企业提供空间,有利于提升香港产业竞争力,拆墙松绑有助于为加快发展建设北部都会区争取时间。
大学城建设:
教育优势引领北都突破发展
刘国勋表示,香港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医疗生命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五大产业中哪一个能快速发展并成熟尚不确定,然而,香港拥有在国际上公认的教育优势,而教育尤其受到土地限制。刘议员指出,如果将大学城作为北部都会区的引领项目,可率先推动发展。
刘国勋提到,香港拥有多所全球百强大学,但留学生市场份额仅占0.7%,远低于英国的9.3%。英国凭借留学市场支撑经济,而香港仍有巨大增长空间。过去两三年,非本地学生数量从5.39万预计增至近10万,翻倍增长。同时,中美关系背景下,越来越多内地及海外学生选择香港作为留学首选。
北部都会区大学城规划包括洪水桥约5公顷、牛潭尾46公顷及新界北约40公顷。时间表上,洪水桥土地明年即可使用,牛潭尾需至2028或2029年,新界北则需2030或2031年。刘国勋表示,为加速发展,应优先扩大洪水桥大学城规模,因其土地即将可用。他提到,今年的施政报告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大学城统筹建设小组”,将洪水桥规模由5公顷调整至9公顷,牛潭尾详细设计亦增至52公顷,表明香港特区政府已关注大学城规模对人才吸引及科研带动的作用。
刘国勋表示,在当前创科发展方向尚未完全明确之际,以大学城等优势领域推动北都发展,是特区政府最快见效且保证成功的路径。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本刊记者 刘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