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重庆九龙坡黄桷坪街道:超大城市治理下的民生温度与产业跃迁

0
分享至

民生的温度是标注幸福的刻度。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重庆艺术公园的双子烟囱上时,位于重庆九龙坡区九龙花园社区的便民市场已是人声鼎沸。家住广厦城的王大妈挎着菜篮,在市场里来回熟练地挑选着新鲜的蔬菜:“以前要坐三站公交车去杨家坪买菜,来回得一个小时。现在走几步路就到,价格还便宜不少。”这个看似普通的农贸市场,背后却承载着四万居民的“菜篮子”工程,更是黄桷坪街道在超大型城市治理中践行“民生为大”理念的生动缩影。

在长江之滨的九龙美术半岛,黄桷坪街道正经历一场从工业记忆向艺术新生的深刻蜕变。面对“1167”总体发展思路的引领,这片8.6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指引,在艺术赋能、空间重构与民生改善的交织中,探索着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


空间重构:从工业锈带到艺术秀场的精密更新

位于重庆艺术公园的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对最后一处工业遗址进行加固改造。这座占地34.82万平方米的国际化美术主题公园,不仅保留了240米高的双子烟囱作为城市记忆的象征,更将146栋老旧建筑蜕变为艺术空间。

负责项目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采用新旧材料对比的设计理念,在保留工业骨架的同时植入现代艺术元素,让历史与当代在这里对话。

距此不远的冻库文创园,另一场转型正在上演。这片占地1.0672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群,完整保留了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风貌,院内郁郁葱葱的植被与抗战时期的防空洞、电台等红色遗迹相映成趣。根据最新规划,这里将被打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连接涂鸦艺术街与重庆艺术公园的重要节点。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坚持‘一楼一策’的定制化改造思路。”黄桷坪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新表示。街道梳理出的40处重点闲置资产,正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价值重生。

这种更新模式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五洲世纪文化创意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5640平方米的空间被世纪华康医检中心整体租赁,年租金收益超过20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的入驻带动了整个楼宇的产业升级。”



民生温度:一个农贸市场的重生与四万居民的获得感

民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九龙花园社区的便民市场里,摊主李师傅一边整理着蔬菜一边感慨:“我在这里卖了十几年菜,眼看着市场从兴旺到衰落,再到现在的重生。”他口中的“重生”,指的是街道通过闲置资产盘活引入的两个市场主体以“一四七”和“三六九”交替开市的创新模式。

这个改变解决了周边九龙花园、广厦城、九龙湾、滩子口四个社区4万余居民的“买菜难”问题。

社区居民赵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去杨家坪买菜,公交车虽然不要钱,但是远,而且菜也很重。现在省下来了时间,而且这里的菜价比超市便宜15%左右,很划算。”

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为了解决当地居民买菜难这一问题,他们组织商户和企业对接,在利益双向奔赴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微利的点,为居民的就近买菜提供了便利。

更细微的民生关怀体现在社区与企业的深度互动中。辖区一家医检中心通过与街道对接,为街道的10个社区发放5000张免费体检券。“街道的帮助让我们快速融入社区,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该医检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政企联动实现了双赢。



产业跃迁:艺术IP与科技赋能的“双螺旋”

在京渝国际文创园的一间工作室里,一批青年艺术家正在进行创作。这个由1953年棉麻仓库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如今聚集了百余家数字创意企业。“这里每平方米日租金仅1.2元,相比繁华地段便宜60%,而且艺术氛围浓厚,非常适合创作。”小李说。

黄桷坪的产业转型正呈现出清晰的“双螺旋”上升轨迹。一方面,艺术IP的价值被深度挖掘。四川美术学院附近的涂鸦艺术街,每年吸引超过10万游客前来打卡。街道趁势推出“环川美艺术生态圈”计划,引导社会资本开发艺术衍生品,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锦必欣农产品供应链项目投资2.0088亿元,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我们将在全重庆市布局300家门店,通过数字化平台统一管理,预计2029年达产后年营收可达4亿元。”企业负责人敖铭远介绍。

目前,该企业已与九龙坡区商务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今后的发展,勾勒发展蓝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产业协同效应的显现。九州神鹰低空经济项目落户九渡口滨江公园后,将与重庆艺术公园形成联动。“我们计划开发空中观光航线,让游客从空中欣赏美术半岛的全貌。”项目负责人郑瀚说。


治理创新:“园丁式服务”与生态协同

治理的创新,让黄桷坪街道焕发生机。

在黄桷坪街道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楼宇长”联席会议正在举行。这个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楼长”的创新机制,已经帮助解决企业各类问题200余件。

“我们建立了‘重点企业联系+楼宇专班’的工作机制,实现服务零距离。”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通过这种机制为辖区一家企业协调获得500万元银行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治理的创新更体现在跨部门协作上。在引进锦必欣项目时,街道在区商务委、九龙城市开发集团等多个部门的协助下,将龙江支路66号2幢2层1991平方米场地按市场评估价租赁给企业。“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九龙城市开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化治理手段也在黄桷坪得到应用。街道开发的企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楼宇空置率与企业经营状况。“红色标记表示空置房源,绿色标注规上企业,实现精准服务。”平台管理员演示着系统功能。



发展成效:数据背后的民生与经济双提升

翻开黄桷坪街道2024年的经济报表,一组数据格外亮眼:全年批发业销售额52.78亿元,环比增长65%;零售业销售额24.27亿元,同比增长310%,位居全区第一;新增市场主体1741家,总量达到9466家。

更可喜的是民生指标的改善。辖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1万元,同比增长11%;通过举办“欢乐+”消费季等活动41场次,发放消费券25万元,直接拉动消费820万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街道全年盘活闲置资产23处,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引进百电能源、创销科技等5家企业落户半岛。

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每一个招商项目都要评估其对就业、税收和居民生活的综合影响。”


媒体观察:麻雀虽小治理却难

黄桷坪街道是一个老旧更替的城区。当地有住了几十年的居民,包括原电厂、铁路等企业的职工,也有进城务工或购买商品房入住的新居民。

超大型城市的治理,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而黄桷坪的变革,体现的不仅在拔地而起的艺术场馆和节节攀升的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居民满意的笑容和企业发展的信心中。

黄桷坪的实践为超大型城市治理提供了三重启示:

首先是精准的空间治理能力。通过“存量资源-新兴业态”的精准嫁接,将闲置资产转化为产业孵化器,既保留了工业记忆,又注入了新的产业动能。

其次是温暖的民生服务理念。以便民市场、社区医疗等“微基建”打通服务末梢。九龙花园便民市场的重生,不仅解决了四万居民的买菜难题,更创造了5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民生与经济的双赢。

最后是创新的生态培育思维。通过楼宇专班、政银企对接等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街道领导担任“楼长”的做法,让政府服务真正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正如叶新书记所言:“在超大型城市治理中,我们要做‘园丁’,精心培育发展的土壤,让企业和居民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相互滋养。”

在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关于城市重生与人民幸福的生动实践,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温暖的注脚。

上游新闻 王渝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游新闻
重庆“门户级”新闻客户端
238040文章数 5842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