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在我国总计11亿的网民群体里,具备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为7.3亿。
该数据综合了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统计信息,以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调查报告,经过交叉比对,可信度较高。
![]()
教育背景的差异,往往带来思维方式与认知层次的区分。从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视角来看,受教育年限通常与个体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效率以及抽象思维水平呈正向关联。
当然,这是一种整体性趋势,并不适用于每个具体个体。我们应当认识到,认知水平并不完全由学历决定——不乏初中学历者见识广博,也偶有大学毕业生思维僵化。
![]()
11亿网民中7.3亿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意味着每两位网民中至少有一位属于该教育层次。理解这一点,便不难推测在网络空间中与我们展开讨论的,大体是哪些人群。
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投射。
试想,在真实生活里,我们虽常与不同背景的人相遇,却未必会与他们展开深入辩论。
例如,你会与巷口闲坐的老人深入探讨现代日本与二战时期日本的差异吗?会与菜场里卖菜的阿姨争论中医药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吗?会在初次见面的饭局上,因俄罗斯与乌克兰孰是孰非而争执不下吗?又或者,试图说服邻家初中生,告诉他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
这些场景在现实中往往被我们主动避免,那么在网络世界,面对超过半数可能来自相似背景的对话者,类似的交流同样难以产生实质效果。
你无法在现实中说服他们,线上沟通同样难以跨越认知鸿沟——即便摆出再多事实与逻辑。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层次较高者更易形成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及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中,逻辑训练、哲学启蒙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足。
这就导致大多数网民缺乏逻辑思维的系统锤炼,更未习得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当面对复杂议题时,他们倾向于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框架进行价值判断。
![]()
这种思维方式,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中极为普遍。不妨直言,不少网民的思维模式仍带有前现代特征:他们倾向于崇信权威而非逻辑推理;依赖直觉与传统经验,而非数据与实证;强调整体优先,轻视个体权利与自由。而现代思维的本质,是以证据为基石、以逻辑为工具、以持续质疑为动力。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初中及以下阶段——偏重记忆与应试,忽视思辨训练,难以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也不注重培养他们验证信息真伪的习惯。从学校到职场,我们所受的教化往往鼓励顺从,而非质疑与求索。
![]()
这并非个体之过,而是教育结构长期失衡所致。数据背后所揭示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我无意指责那些认知结构不同的网民,他们中许多人心地善良,只是受限于教育经历,难以在特定议题上展开理性对话。
善良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反而会成为助长偏见的推手,甚至在不自觉中滑向错误的一边。这或许不该归咎于个人,而是社会与教育体系需要反思的结构性问题。
数据帮助我们认清现状。唯有当整个社会形成“事实重于立场、逻辑高于情绪、质疑优于盲从”的共同认知时,网络上的讨论才能真正具备建设性。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表达观点即可,不必陷入一场又一场无意义的舆论混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